乌克兰"七公里"市场详细情况?

/new_page_38.htm

乌克兰港口城市敖德萨始建于古希腊,被誉为“黑海明珠”,各种船只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通往世界各地。自古以来,这里就作为国际贸易城市而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乌克兰市场的晴雨表

据说,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在苏联解体后商品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一些精明的商人从海上倒来一些商品,在这里搭起摊位,形成了一个不大的市场,这便是“七公里”市场的雏形。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年在海边荒地上搭建起来的小市场越做越大,最终成了今天辐射独联体和东欧许多国家,具有超级规模的“七公里市场”。

不久前,记者对七公里市场进行了实地采访。从敖德萨市区驱车15分钟,刚过桥,一座巨大的“钢铁长城”就展现在面前。说其是“钢铁长城”名副其实,因为它是由一个个集装箱组成的巨大市场,纵横交错,十分壮观。为了便于市场管理,市场划分了五六个区,每个区由数千集装箱组成,分上下两层,底层的集装箱充当门面房,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务,二层的集装箱为仓库。

站在敖德萨港远远望去,一艘艘集装箱船排队等待着入港卸货,而其中许多货物的目的地就是七公里市场。

据介绍,每天进出七公里市场的货物有几千个集装箱,这些货物通过海运从世界各地运到敖德萨港,一些货物在进入七公里市场后又被批发到乌克兰各地及周边的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家,有些货物甚至在海上的集装箱船上就被转口到其他国家了。七公里市场内的货物,70%以上是中国产品,土耳其货占10%左右,余下的是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产品。

七公里市场与一般的商业机构不同,这里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凌晨便开始营业,除周五因清洁卫生不得不停业一天外,其余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市场中最为辛苦的是那些“流动倒爷”,他们一般都是“夕发朝至”型的,即乘火车或汽车凌晨抵达市场,午后扛货回家,第二天便由代理人摆上货架出售,自己则再返回“七公里”,根据市场的需求再倒回好卖的商品。七公里的大商人则做大贸易,将整货柜的商品,甚至是整船的货物批发给二级批发商,而小老板则做小生意,练摊批发兼零售。

在这里,一切都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须反应快捷。“七公里”已成为乌克兰市场的窗口。

中国货和中国人

进入七公里市场,才真正体会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竞争力的快速提高,才真正感受到为什么有人将中国称为未来的世界工厂,这里的中国产品占市场所有货物的70%以上。

近年来中国货在七公里市场的档次、品种和规模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贸易额逐年提高;贸易种类由初期的单一皮货商品扩展到其他轻工产品,如针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及小电器等。随着乌克兰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商品的款式和质量也在不断升级,提高了与韩国、土耳其、波兰及俄罗斯商品的竞争力,而在商品价格上中国货始终占据绝对优势。

来“七公里市场”闯天下的华人华商基本上是个体商贩或民营合资企业主。这些人在国内通过各种关系筹集到几千美金甚至更少的资金来到“七公里”,想在异域他乡干出一番事业。

在“七公里市场”搞批发的华商居多,批发是来钱较快的行业,但需要一定的资本积累和对市场准确的把握。他们凭借自己对市场的观察分析,从国内订货,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乌克兰各地及周边的国家。这些人既当老板同时也是打工仔,四处奔波,日夜兼程。尽管辛苦,每月的收入也十分可观,好的话可达4000—5000美元。

另外一部分是“练摊”的。他们从批发商手里批来一些货物,然后将商品摆出,任凭顾客选择。虽说是小本生意,但也有钱可赚。

在七公里市场也有一些赚了大钱的华商。据说去年有一家浙江的商人,全年***出售了300多个集装箱的货物。仅利润就60多万美元。

需要强调的是,在七公里市场闯下的华人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浸透了汗水甚至是泪水。那里的经商环境时常让华商们提心吊胆。一些不法警察利用检查护照等手段敲诈外国人,尤其是在市场经商的华人。不少华人由于语言障碍和不了解当地法律,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七公里市场从事各种贸易的中国人有近千人,以江浙一带人居多。他们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来敖德萨打拼的老将,也有刚来不久的新一代华商。

华商不都是倒爷

大伟是国内名牌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初身上只带了几千美金,来到“七公里”闯天下。刚刚过去一年多时间,他已成为“七公里”的一位贸易行家,注册了一家公司,租了办公室。大伟从事的主要是代理业务,即利用其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外语,为国内数家企业作代理,国内企业发货到敖德萨港,然后经过大伟批发给乌克兰的客户。

大伟在谈及其经营理念时说,他是白手起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起步,首先得益于良好的信誉,国内企业在互信的基础上不断向大伟发货,大伟则将每天的销售情况做成报表如实地报告给国内的合作伙伴,做到销售和利润透明,双方按协议分成,国内企业在赚钱的同时,大伟也得到了数目不小的佣金。他靠诚实首先赢得了国内合作伙伴的信任,靠同样方式他又开拓了在乌克兰的合作空间。

大伟在经营之余还潜心研究乌克兰的法律和法规。他认为,不了解驻在国的法律,是国内不少公司败北的原因之一。来乌克兰做生意的人不知道当地的投资法、商检法、民法和税法,完全处于“闯荡江湖”的状态,一遇到贸易纠纷,便茫然不知所措,更谈不上用法律保护自己。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好就必须十分了解相关法律,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认为,中乌两国的产品结构的互补性在10年之内不可能有很大变化,“七公里”至少还有5年赚钱的好日子。乌克兰轻工商品严重依赖进口,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产品比中国贵几倍,有的达到了十几倍。中国轻工产品物美价廉,最适合当地居民的消费。因此,他在乌克兰还会大有作为,他希望能给国内更多的企业担任代理,将更多的中国产品推向世界。

作为新一代在七公里经商、奋斗的华人,目前基本上能做到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发挥着活跃乌克兰经济、传播市场理念、拾遗补缺的市场开拓者作用。其中更有佼佼者,他们具有名牌大学的学历,通晓外语,了解现行国际贸易规则,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在“七公里”已崭露头角。

“七公里”的启示

中国人拥有杰出的商业才能,海外华人取得了非凡的经济成就。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是“引进来”,那么,现在,我们到了“走出去”的阶段。经济上“走出去”,国人将直接受益。海尔公司征战国际市场,已经初具跨国公司规模。事实证明,不但在家电这样的消费电子领域,即使在作为工业皇冠的通信工业领域,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也向海外市场发起了果敢、强悍的冲击。在海尔和华为后面,是一大批中国企业,被广阔的世界市场吸引,为生存压力所驱使,将积极向世界推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将会逐渐接纳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并不得不给予它们在世界产业链中应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