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历程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商周时期 :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等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于是出现重农抑商思想。

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西汉初:经过长期战乱,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经济造成阻碍。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及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但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