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北魏观石山“神岭千峰”摩崖石刻

北京西山,林茂沟壑纵横,山体郁郁葱葱。但在海淀区从凤凰岭到白虎涧延至昌平阳坊镇西的石鹰头这一线的观石山,唯独群石耸立,石色远看为白,近观为褐色,群石附立于山崖之间,如同万笏朝天。

观石山,又称神山,神岭,驻跸山。山体狭长,东北起于阳坊防化学院内的石鹰头(神山头),西南止于车耳营村西的神山尾,长约10公里,石皆壁立,高可十丈。风化后的花岗岩石表面呈白褐色,宛如笔架,岩石间散布灌木,石间泉水溪流,巨石,绿树相应成辉,是作画,观赏的天然美景,在清代,成为昌平燕平八景之一的“神岭千峰”。

因观石山临近阳台山,许多人认为观石山是阳台山的一部分,实际上观石山是独立山体,是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的山。阳台山则是与门头沟区妙峰山交界的山体,观石山与阳台山两山之间的分界线在车耳营村,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阳台山有著名的鹫峰景观,而观石山有著名的凤凰岭、白虎涧后花园、驻跸山风景区。在 历史 上,从北京城到西北居庸关的古道有三次改变。

一 在隋唐以前,由于海淀区大部分地区都是处于河湖纵横的低洼湿地,从北京到居庸关的京北古道,商旅行人车马需要沿地势较高西山前坡地带通行,大致路线是出古蓟城到海淀区青龙桥、温泉、北安河、台头村、昌平西贯市村、亭子庄、辛店村至南口。

三 明代时,由于在昌平天寿山建造了皇陵,京北大道又往东移至清河、回龙观、沙河、昌平、龙虎台、南口一线。

《魏书·地形志》记载,军都县有观石山,观石山处于古蓟城去往居庸关的必经之路。从海淀区台头村开始,观石山体的花岗岩石开始呈现出嶙峋怪石。怪石造型随着商客的步伐而变化,可谓一步一景,景随步移而变化万千,巨大的花岗岩石堆叠随意,成就了千姿百态。至昌平阳坊镇西贯市村西的石鹰头时,景观更是呈现“其势如万笏朝天状”,达到高潮, 因而观看石鹰头景观的地方被过往商队和行人称为“观石”,这也是“台头村”和“西贯市村、观石山”名称的来历,即在台头村开始抬头,到西贯市村观石的含义。 根据北魏地形志有关军都县有观石山的记载,我们知道昌平区阳坊镇地区在军都县西界内,从车耳营村的北魏石像,而可以推测出昌平区西部山区以及海淀山后地区都属于北魏军都县管辖范围。

观石山奇特的岩石景观,自北魏时期就已成为著名景观。特别是在阳坊防化学院内的石鹰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赏游之地。金代皇帝金章宗完颜璟,在此题刻“栖云啸台”四字,留下了“驻跸”的佳话,从而观石山又有了驻跸山的名字。

由于花岗岩石风化严重,历代大多的石刻包括金章宗所题的石刻已经消失不见,现在防化学院内的石刻只存有明、清、民国三个时期。

驻跸山石鹰头

“驻跸山”石刻年代不详,距离地面高约5-6米。阳刻,字迹很清晰,旁边也无题款,不能断定刻字的年代。

明代石刻有:“神山拱祐”,明成化二十一年题写;成化乙巳仲春内官监太监 。下款:鸿胪司 监。下款接下分为二竖行: 书字;安 刻石。

“神岭千峰”,两侧还有小字题款,现已模糊不清,据《昌平外志》记载,题记为“万历癸卯仲春,锦衣戚国昌、左车营游击永平李逢时。”

两座石龛,一座是明代石龛,龛内已无造像,在龛的左右两侧及龛内东壁各有一碑型摩崖石刻,一***三块摩崖石碑,浅阴线刻,分别刻出碑首、碑身和碑座。三块碑中只有左侧的还有文字,另两个都已风化。左侧碑碑额有一“佛”字,碑文是“正德癸酉秋八月初七日,钦差御马监太谷公,奉命建造延寿宝塔,公务之暇,阅其神山胜景,游观古迹,遂发虔诚,造龛石佛三尊,左右阿南迦舍,告之以垂成,于九年二月十九日奉安,以为亿万之不朽,故勒石以记云。”

另一座石龛口左右有阴刻楹联柱,下面还雕上了仰覆莲座,里面雕刻三座佛像。由于字迹风化严重,辨识不清,难以判断年代,但从佛像造像看,应该也是明代所建。

清代摩崖石碑,碑文为:“此志书所载驻跸山也。其石如垒, 其色如墨,迥异于群山。为千古之神岭,万载之屏翰。故从古至今,无不景仰, 殊未闻有开打此山者矣。前因石匠崔均私行开打, 惟利是图。经两村人知觉,公同理阻, 悔过受罚,焚香祈祷, 勒碑晓众, 永远禁止, 并令崔均看守。嗣从如再有故违者,两村公同送官究处,特为之志。以垂永久不朽,云尔。”落款为“西贯市村、羊坊镇公立。光绪拾八年九月吉立”。

民国(1926年)“灵秀独钟”,楷体阴刻,单字1米见方,上下题款分别为“民国丙寅六月朔”,“蓬莱潘鸿钧书”。

在“灵秀独钟”石刻附近,还有一短、一长两条石缝,石缝两侧有着密密麻麻的小石窝,这就是传说的锣鼓峡。据说康熙皇帝曾在石窝附近御笔亲题“石鼓传声”,可惜已找寻不到。

石缝内西侧有一些突出的石包,用石敲击,其响如锣。相反,用石敲击对面的石窝,其声如鼓。

观石山东段石鹰头摩崖石刻在解放军防化学院内部,由于疫情防控期间,目前还不能参观,想一览古物难度系数较大。不过,可以从观石山的西段白虎涧后花园风景区可以弥补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