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标会的民间标会赖以生存发展的深层原因分析

民间标会有风险,但依然在广大农村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

一是民间标会存在历史悠久,操作简单,而且主要依托亲情、乡情、友情等人缘、地缘关系,容易被接受。与正规的金融机构相比,在资金链条不断、会费和利息收缴正常的情况下,急需资金的参会者可通过“标会”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并付出他所愿意和可承受的利息,与银行信贷相比,民间标会融资方式手续简单,无须抵押和担保,符合广大居民小额融资习惯,通过口传心授,能够较容易掌握民间杯会的组会规则,能够自行计算利息,不存在技术障碍。

二是政策法规缺位也是“标会”滋生的原因之一。民间“标会”产生的直接动因是正规融资渠道无法满足民间资金需求,可以说“标会”是一种非正规的地下融资渠道和组织。目前民间标会的运作还没有法律依据,相关的政策法规是空白的。因此,一方面“标会”的产生没有法律约束限制,完全自发性,且组会方便;另一方面,“标会”的运作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法律保障,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道德风险。

三是货币增值的冲动,期望获取高于正规金融机构存款利息的收益。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城乡居民手头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急剧增多,货币增值的冲动,在投资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下,经不住民间标会高回报引诱。按照标会的运行规则运转,一个标会必然是先中标的人从标会获取的现金流为负(相当于使用资金的成本),后中标的从标会获取的现金流为正(相当于提供资金获取的收益),至于赚多赚少要看会脚中标时承诺的利息高低。以10人参加的百元会为例,如果每个中标者都以3分利中标,也就是对100元本金,每个月支付30元利息,那么,第一个中标的人要为自己中标的900元会费在9个月内分期还款并支付270元利息,相当于一次借贷分期还款,月利率为3.33%:在第一个中标者和最后一个中标者之间,利息支出递减,利息收入递增。到了最后一个会脚时,他因为9个月都按期交纳会费得到回报,一次性拿回900元并得到其他会脚支付的利息270元,相当于零存整取,月利率同样是3.33%。这种利率比银行利率要高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