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急预案?其内容有哪些方面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救援预案或应急计划,是政府为了提高保障公***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据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突发事件应对的标准化反应程序,是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规则和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

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框架内容,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一般应覆盖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应急恢复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九部分内容。

(一)总则

1、编制目的。简要阐述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保障和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减少危害及保障安全等。

2、编制依据。主要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国家相应应急预案。

3、适用范围。是指预案针对某一区域内,某种类型突发事件作出反应,预案只在制定单位管辖地域和职责范围适用,要级别明确、针对性强。

4、工作原则。要求明确具体。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整合资源、信息***享,预防为主、快速处置等原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组织指挥是应急预案的重点内容,预案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统一、有序、高效的指挥和运行机制。

1、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需要设立应急指挥机构,明确主要负责人、组成人员及相应的职权。

2、应急指挥机构涉及的部门(单位)及其相应的职权和义务。

3、以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为主线,明确突发事件发生、报告、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各环节的主管与协作联动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参与部门的职责。

(三)预防预警机制

应急预案的对象就是假定发生的突发事件,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应急准备,因此,预防预警机制是预案的关键内容。

1、信息监测。确定预警信息监测、收集、报告和发布的方法、程序,建立信息来源与分析、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

2、预警行动。明确预警方法、渠道以及监督检查措施和信息交流与通报程序,预警期间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有关应急准备。

3、预警支持系统。建立预警体系和相关技术支持平台,明确使用、维护、改进系统的要求。

4、预警级别发布。明确预警级别的确定原则、信息确认与发布程序等。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的4级预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

(四)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即应急指挥机构应用反馈机制,合理应用应急力量和资源,把握时机强化控制力度,防止事态恶化;对已发生的事件,将其破坏力和影响范围控制在最低级别。一般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

1、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突发事件确定科学的分级标准,按照突发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的4级,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行动。突发事件的响应级别与预警级别密切相关,但也有所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应急响应行动。根据突发事件级别明确预案启动级别和条件,明确响应主体、指挥机构工作职责、权限和要求,阐明应急响应及处置过程等。对于跨国(境)、跨区域、跨部门的突发事件,可针对实际情况列举不同措施,同时避免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

3、信息报送和处理。明确信息采集的范围、内容、方法、报送程序和时限,要求符合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如果突发事件涉及港、澳、台和境外人员,或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有关地区和国家通报的,明确通报程序和部门。

4、指挥和协调。现场指挥遵循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突发事件主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指挥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建立决策机制,报告、请示等制度,信息分析、专家咨询、损失评估等程序。

5、应急处置。制定详细、科学的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方案、处置措施,明确各级指挥机构调派应急队伍的数量及处置措施,队伍集中、部署的方式,设备器材、物资药品的调用程序,各应急队伍之间协作程序等。

6、信息发布。按照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遵循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的原则,明确信息发布的内容、方式、机构及程序。

7、应急结束。明确应急状态解除或紧急响应措施终止的发布机构及程序,并注意与现场抢救活动的结束区别开来。

(五)善后工作

1、善后处置。明确人员安置、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以及做好卫生防疫、保险理赔工作等。

2、社会救助。明确社会、个人或国内外机构的组织协调、捐赠款物的管理与监督等事项。

3、后果评估。突发事件分析评估、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六)应急保障

1、人力资源保障。列出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政府、军队、武警、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明确社会动员条件、范围、程序和必要的保障制度。

2、财力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提供应急状态时政府经费的保障措施。

3、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技术方案储备。

4、通信保障。建立通信系统维护及信息采集等制度,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明确参与应急处置各部门单位的通讯方式和确保应急期间党、政、军领导机关及现场指挥的通信方案。

5、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信息,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征用单位的启用方案,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等。

6、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救治能力与专长、卫生疾病控制机构能力与分布、各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被调用方案等。

7、人员防护。制定应急避险、人员疏散及救援人员安全措施等,规划和建立基本满足突发事件的人员避难场所。

8、技术装备保障。包括技术系统及储备,应急设施设备,突发事件现场可供使用的应急设备类型、数量、性能和位置,备用措施以及相应的制度等。

9、治安维护。制定应急状态下治安秩序的各项准备方案,包括警力培训、布局、调度和工作方案等。

(七)监督管理

预案的监督管理,即强调应急预案的演练、宣传和培训,明确预案不仅是让人看,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应用,在培训和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成为预案修改更新的参考。

1、预案演练。明确应急演练的范围、内容、组织及工作要求等。

2、宣传和培训。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的应急常识宣传,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常规性和专业性培训以及培训的工作要求等。

3、奖惩和责任。明确监督主体和罚则,明确奖励对象、方式及责任追究程序等。

(八)附则

1、名词术语解释。预案中专用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说明突发事件类别、等级以及对应的指标定义,统一信息技术、行动方案和机关术语等编码情况。

2、预案管理与更新。明确预案制定、监督管理及实施部门单位,规定预案评审与更新方式。

3、预案解释部门。明确预案批准、印发机关和解释部门。

4、预案实施时间。明确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一般从印发之日起施行。

(九)附件

各种表单和说明文件,包括操作手册、指挥机构组织结构图、应急部门通讯方式、指挥部成员联系方式、人员疏散地图、资源位置图、紧急设备使用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