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身世之迷
三篇文章看懂宁德时代,此为开篇。
谈中国新能源 汽车 ,宁德时代是绕不过的话题。
这家公司有如石猴,横空出世,短短几年,从一个新成立的公司,做到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许多人第一次听到宁德时代,已经市值千亿。
1991年,索尼就发布了第一款商用的18650三元锂离子电池。2008年特斯拉交付第一辆Roadster,用的是松下的NCA圆柱型三元锂电池,高密度的NCA 圆柱型 电池至今中国仍无法量产,可见日本技术之领先。
韩国的三星SDI、LG、SKI,无论技术还是资金优势,都实力雄厚。
即便中国的比亚迪,也不容小觑,否则如何赢得股神巴菲特之侧身。
宁德时代如何在巨头们的眼皮底下创造这个奇迹?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世界第一的地位能否稳固?即将面临哪些挑战?宁德时代和日本有没有关系?
顿牛将用三篇文章一一道来,先从身世开始。
1)ATL新能源 科技
日本TDK集团全资子公司香港新科实业(SAE)成立于1980年,是一家新材料公司,在东莞设立多个工厂,主要生产硬盘、磁头、数码录像机等,产品供应给三星、东芝、富士通、日立、西部数据等国际数码巨头。中国数任国家领导人及两任香港特首均曾到访,新科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曾毓群、梁少康和陈棠华均曾是新科高管。
1999年,曾、梁、陈三人辞职创业,在香港成立了一家叫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的公司,简称ATL,ATL第一个工厂设在东莞——东莞新能源电子 科技 有限公司。
满腔热血的曾毓群,带着热乎乎的现金飞到美国,向贝尔实验实购买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专利授权,此前,贝尔已经将这项专利授权给了20多家公司。然而,经过研究团队测试发现,这种聚合物锂电池有一个致命缺陷——反复充电后容易胀气鼓包变形,产品有爆炸的可能。咨询贝尔实验室,对方表示这是产品特性决定的——无法解决。
此时,250万美元创业资金所剩无几,产品却无法量产,摆在他们面前的选项只有一个——攻破这个难题。
曾毓群曾在SAE任研发总监,ATL是个技术创业团队。经过不断尝试,问题被定位在电解液成分上。锂电池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而贝尔实验室的电解液中有些成分沸点为93℃,非常接近锂电池温度上限。通过改进电解液配方,排除了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两周后,根据两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竟然真的不鼓气了。在20多家购买贝尔实验室授权的公司中,ATL是首家、也是目前唯一将该项技术成功产业化的公司。
在ATL量产之前,锂离子电池都是以日韩为代表的 圆柱型 和方型硬壳电池,这种电池很难轻量化,形状难以定制。软包聚合物锂电池则很容易做到这两点,适合应用在各种小型化的电子产品中。这个差异化竞争策略,在ATL日后的成功中功不可没。
之后的故事,就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ATL于2001年累计出货100万颗电芯。
2004年美国一家消费电子企业找上门。他们也找过别的锂电池公司,但要么没有灵活性,要么解决不了电池鼓气的难题。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成功的打入了这家企业。ATL没有想到这家企业的量那么大,第一次为某款MP3供货,就一气做了1800多万个。
这家公司叫苹果。
顺理成章,ATL于2007年成为iPhone供应商,订单如雪片飘来,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ATL客户名单越拉越长,包括了三星、华为、VIVO、大疆等,董长张毓捷某次采访说:“全球一些数码品牌几乎都采用过ATL的产品”。2012-2016年,ATL连续5年聚合物电芯出货量全球第一。
2016年,韩国政府不顾中方反对,执意把萨德部署在韩国星州基地。同样是2016年,三星Galaxy Note7手机发布一个多月,便发生三十多起因电池爆炸和起火事故,三星公司确认没有任何一例和ATL有关,由此名噪业界。
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一面,这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最终为中国锂电池行业送了一份大礼,后文再叙。
业务风声水起,扩张迫在眉睫,资本的故事粉墨登场。
1999年ATL进行A轮融资,风投机构是汉鼎亚太;2003年B轮融资,金主是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2004年凯雷追投了C轮。
大概2004年,凯雷投资在ATL的一名董事去比克电池参观,发现比克电池的成本比宁德时代更低,心生退意。于是。2005年三大股东提出要撤资,ATL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人,最终,三位创业者的老东家——日本TDK集团以一亿美金收购了ATL的100%股权。
由此,ATL从一个100%的中国企业,变成了一个100%日资企业。
为什么ATL管理层会把自己手上的股权也出售给TDK,令人费解。三个创始人离职创业,好不容易实现赢利,成为苹果核心供应商,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却把股权全额卖给老东家,打工成瘾还是另有隐情?他们之间是否还有其他交易?是一个谜。
让顿牛猜的话,或许是三位创始人对于控股权的意见不一,干脆卖掉,化解分歧。
股权更替,为曾毓群创造一个新的奇迹埋下伏笔。
2)CATL宁德时代
2008年,中国政府开始政策支持新能源 汽车 产业,ATL管理层嗅到了机会,决定成立动力电池部门。当时因法规限制,外商独资企业无法生产动力电池,曾毓群主张将研发部门独立出来,但ATL内部意见不一。
2011年,曾毓群与黄世霖(时任ATL研发副总,负责车载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研发)牵头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 科技 有限公司(CATL)。ATL母公司日本TDK曾短暂持有宁德时代15%股份,后于2015年转让给另外一家中国公司宁波联创。
ATL创始团队把100%股权卖给日本TDK令人费解,日本TDK在2015卖出腾飞在即的宁德时代15%股权,也一样不符合常理。
这中间有什么故事,是另一个迷。
至此,宁德时代(CATL)成为一家100%中资公司,ATL则是一家100%日资公司。
两个公司法律上完全独立,总部都设在福建宁德,管理层都是中国人,业务上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信未来两个公司还会有新的故事。
2012年,华晨宝马为其即将于次年发布的新能源 汽车 “之诺1E”寻找电池供应商。有着ATL技术背景的宁德时代吸引了宝马的注意,宝马提供了一份700多页的德文动力电池生产标准,这让宁德时代当时有些犹豫,担心太过复杂。啃完宝马700多页的德文技术要求文档并全部满足后,宁德时代成为了宝马的核心供应商。为了帮助宁德时代生产出宝马想要的电池,宝马一位高级别工程师在宁德待了两年多。之诺1E虽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跟宝马的合作提升了宁德时代的技术标准。
得宝马之提携,宁德时代在江湖上站稳了脚跟。“宝马电池供应商”的旗号,让宁德时代的客户名单很快加上了北汽新能源、吉利、长安、长城、上汽、宇通等。
这一次合作,对宁德时代的意义,日后被宁德时代反复提及。
之后的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新能源 汽车 产业爆发式增长,宁德时代凭借优异的电池性能和稳定的品质控制,从一个新公司做到2018年中国市占率41%,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市占率才20%。
取得这些成就,只用了7年。一个锂电池霸主的身影愈发清晰。
宁德时代的成功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7年时间为何没有受到日韩的电池巨头的围剿?
哪些因素在宁德时代的成功路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去成功的基因能否延续?
请待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