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除了杀官到处打仗还做了什么?

从基层到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奋斗史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鼓舞人心的奇迹。

然而,在他正式完成这一奇迹后的很多年里,他并不快乐,甚至时常悲伤。在他统治的前12年里,他甚至每年都没有过生日。生日那天,他会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发呆,避开群臣。

后来,他在给大臣们的信中解释说,每逢生日,他都会想起因贫穷而去世的父母和亲人,所以他很难过,生日成了痛苦的一天。

但洪武十三年后,朱元璋每年都欢天喜地过生日。至于原因,他的圣旨里也写明了:现在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父母在天也会幸福。所以生日自然成了节日。

所以,朱元璋伤心的原因很明显:他不仅怀念死去的亲人,那时候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历史上最神奇的皇帝,也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皇帝。

当时他面临着中国封建王朝建立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形势。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各行各业都在衰落。

从此,从不服输的朱元璋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伟大的奇迹:把处于衰退期的阿明王朝,建设成了富民强国的盛世——洪武。

他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明朝到底有多穷?

但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经历过天下大乱的王朝,都会分成几个集团,最后统一。必然会面临战争导致经济崩溃的局面。最大的困难就是简单的四个字:人少!土地紧缺!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劳动力和土地是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有了劳动,土地才能被耕种;有了土地才能征收农业税;有了税收,政府才能运转,王朝才能稳定。人少则地荒,地荒则国乱。

就这两件事来说,明朝的建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有多麻烦?只有几个地区:北方的宋朝古都开封。根据当地官员的报告,土地贫瘠,人口锐减。山东省会济南周边有很多荒地,不能耕种。在中国西北重镇贺州,整个城市大部分是一片废墟,满是尸骨。元末荆州白水镇有数万人。此时到处都是瓦砾,没有人影。瓷都景德镇人口减少90%,大部分房屋被毁。十里八里见不到人。

这些场景绝不是本地的。相反,此时的中国几乎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城市基本是废墟,农田大多是荒地,甚至到处都是无人之地。许多繁荣的城镇和村庄完全变成了死城。

怎么这么吵?原因有很多。1997年元朝失败的统治,比如滥发货币的政策,几乎总是导致更多的掠夺和更少的建设。元朝最后25年,大规模蝗灾19次,饥荒15次,水旱灾害59次,可谓天灾人祸。元末十七年农民战争的惨烈,其战斗强度之高、过程之惨烈、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在高邮、洪都、平江等地打了很多仗。几乎所有以前繁荣的城市都在战争中被摧毁了。至于战争的范围,它是在空气中。在此之前,它已将红巾军的北伐扩大到辽东、闽南等省,内乱频繁。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为争夺天下主战场,尤其是长江流域传统经济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大江南北,几乎都给打烂了。

即使和之前的封建王朝相比,也能看出此时的明朝是多么的艰难:唐朝虽然建立了,也经历了战乱,但是唐朝之前的隋朝,凭借其丰富的货币和粮食储备,成为了唐朝统治天下的基础。宋太祖出自黄袍,黄袍是后周两大帝国艰苦奋斗后的富强之国,为北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元朝统治这个国家,先是北方忽必烈苦心经营的建筑,然后又接管了南宋的大量财产。无论中华人民***和国的开国首都在哪里,都比明朝差,恐怕只有两个汉朝。

如果说经济条件的话,汉朝的建国比明朝好不了多少。无论是西汉的始祖刘邦,还是东汉的始祖刘秀,建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就连边境上的匈奴也太过分了,都要打掉门牙才能忍受这种口气。

但在这方面,明朝甚至比汉朝更难:汉朝还能松一口气,找到亲人,争取一个和平的环境。然而到了明朝,这篇文章就没有争论了。

朱元璋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明朝的统一战争并没有真正结束。与此同时,北伐军还在常遇春、徐达等地浴血奋战。直到今年七月,明朝才征服并驱逐了元朝。然后从《西游记》向西,开始征服元朝残余。先后收复山西、陕西、甘肃,攻克青藏。在此期间,双方在北方发动了多次10万人以上的大规模全面战争。直到洪武五年,北方才有了暂时的和平。直到洪武十四年,明朝才在云南定居,彻底消灭了南方。吴鸿二十年,明朝收复辽东。也就是说,明朝只用了22年就完成了国家统一战争。更重要的是,与元朝残余势力即北元的对抗,是朱元璋生命的终结。

这就是明朝此时的窘境。作为一个经济枯竭的国家,不可能向亲戚妥协,但要在支撑长期战争的同时,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稳定。光这一点就很难。更重要的是,开创盛世,奠定大业,难度更大。

但是,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明朝做到了。明朝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边打边建,两手都硬,不仅统一了全国,还北追北扫袁。也创造了清朝令人骄傲的历史“gdp成就”:洪武二十六年,明朝耕地总面积达到850万公顷,比宋朝最高数字多300多万公顷,是元朝最高数字的4倍。全年国家税收和粮食收入达到32万亿元,是元朝最高数字的三倍。根据后来的估计,全国人口接近6700万,打破了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的纪录。据史的《货殖》记载,国家财政储备全部存放在,甚至“赤腐不可食”。政府有钱,那老百姓的生活呢?这一时期的民歌可以证明这一点:山城清澈,山中鸟鸣,出差,农民耕作,旧陶罐满酒,人在哭泣,什么也听不见。

明朝开国期间,经历了经济贫困,人民生活贫困,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经过30年的治理,它已经成为一个繁荣和充满活力的国家。这就是朱元璋创造的伟大奇迹:洪武盛世。

第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朱元璋是如何创造“史圣”奇迹的?

巴的封建王朝

与朱元璋相关的一些政策与前朝一致:明初官职很少,农业税和商业税基本上降为30税。他们也树立了榜样。他们的食物简单,衣服朴素。就连用来装饰的车马也是铜不金的装饰。一些官员给他奢侈品。他们不仅什么都没说,还把整个礼物给了个半死。如上所述,他们中的许多人。

但仅凭这些漂亮的谈资,很难突破明初的困境:明初的经济困境就像一个身负重伤、遭受巨大损失的人。如果你想恢复,休息和护理当然重要,有时甚至更需要打一针强心剂。

于是,朱元璋以其精准的眼光和锲而不舍的毅力,给了明朝的身体三记重要的耳光。

手臂上的第一枪,也是最危险的一枪,在历史上被称为“洪武移民”。

“洪武移民”,即明初开始的移民垦荒运动,是为了解决明初各地土地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利用中央集权的能力,将农民从人口稠密地区整体迁移到人口稀少地区定居。

此法并非朱元璋首创,但与朱元璋的“洪武移民”相比,历次移民运动都相形见绌。

朱元璋的“洪武移民”相对固定,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的江西、江南和山西。但移民的目的地范围却极其广泛:东至辽东,北至内蒙古,西至甘肃,南至云南,甚至有一次到了云南南部,覆盖的面积是历史上最大的。

至于移民的频率和规模,可以说是古代交通条件下的可怕:从明朝开国前苏州人移民凤阳到朱元璋统治时期,仅史明、山东等地就有十三次大规模移民的记载。如果有数字可考的话,前后迁移的总人数是160万。甚至学者陈在《明史十讲》一书中估计,实际人数可能超过300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迁徙。

移民风险首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的农民总是定居下来并搬回自己的家园。另外,如此大规模的离家出走,必然会产生矛盾。第二,交通条件,古代交通条件很不方便,一路山高水长,一次迁徙就意味着很多麻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动乱甚至起义中走出来的移民从来没有少过。

但强人毕竟是强人。朱元璋既然决心要做,自然有办法。首先,这个计划是精心策划的。洪武在河南建立三年农令,协调移民事务。然后,制定福利标准。只要你愿意搬家,不仅可以免交三年的税和粮食,还可以获得丰厚的路费和生活费。当你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时,你会尽可能多地占用土地。头两年,农具、种子、牛甚至粮食都是政府提供的,条件极其优厚。

饶是如此慷慨的提议,还是有很多人反对,尤其是当时的移民。他们的老家大多在富庶的江南、山西一带,过得相当不错。他们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贫穷的地方,但没有人同意。但是朱元璋也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男人,拒绝了?强制搬迁!这个方法就是“一家四口,两家六口,三家八口。”具体来说,在整个家庭中,各个年龄段的妇女和儿童都很活跃。据一些野史记载,当时搬迁的时候,移民都是一捆捆的走,只有上厕所的时候才解开绳子。这就是所谓“答题手”的由来。移民搬迁前,村子里哭声震天,家家悲伤分离,场面十分惨烈。

后来很多历史学家都批评朱元璋,说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但必须指出,持续30年、10多次的移民运动,确实造成了无数家庭的分离。但如果仔细比较,对比中国历史上几个重大的“政府工程”,如秦长城、隋朝大运河,明朝比以前规模更大的移民运动并没有导致类似前代的混乱。仅此一条就足以让后人正视。

此外,在整个移民过程中,自始至终,政府对移民待遇所做的每一个承诺,几乎都得到了充分的兑现,税收减少了,差旅费用支付了,安置费支付了,这是后世正史公认的事实。背井离乡的移民在崭新的家园里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从此开始了新的创业。强人朱元璋统治下的明廷,以其高速的效率和强有力的执行力完成了空缺。在人口迁移之前,许多以前贫瘠的地区获得了大量劳动力,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对明朝的经济恢复,甚至对中国的人口分布,甚至对缩小地方经济差距,促进民族融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就明初的经济困境而言,这一剂强心针显然远远不够。

接着,朱元璋打响了第二枪,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修建公***设施。

相比百万“洪武移民”的迁徙规模,朱元璋的公***设施建设同样强大。

但就操作难度而言,这件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技术含量高,实施细节复杂,风险大。最新的反面教材是《元朝灭亡》。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这个事情的难度,第一,资金实力,第二,可行性,一定要抓住最急需修复的地方,第三,执行力,好的政策一定要落实到位,所有的细节都要掌握。

朱元璋的做法,套用一句俗话,就是荷叶有多大,饺子就有多大。

朱元璋征服这个国家的时候就开始修水利了。早在正治十八年,就设置了水利特使。负责人是康茂才,他手下有名的军人。之后,他打下一块土地,修建水利,保证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军事供应。

明朝建立后,水利工程成为朱元璋治国的重中之重。上任第一年,他就写了一封信:民间任何

随着明朝在全国的统治越来越稳固,明朝的水利工程扩展到全国。广西、陕西、甘肃、浙江、福建和广东都有大型水利工程。但并不是盲目修缮,而是与明代移民垦荒密切相关。当时马上开荒,配套水利工程,生产灌溉无缝衔接。

纵观朱元璋时期的整个水利工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工程质量高,修好的水利工程能用几十年。二是工程量大,动作密集。朱元璋整个统治时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从未停止。差不多一个项目开工,那就是几万人的人力。第三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朱元璋对这条主干道极为谨慎。洪武时期,明朝北方的物资供应以填海造地为主,海运为辅。这条南北大动脉的完全修复还是明太祖朱蒂时期的事情。

除了兴修水利,朱元璋还大力整顿明朝的公***交通,修复了连接各省的驿道,建立了完整的驿道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新修的山和河又连在一起了。

明朝的强力一击立竿见影。交通的恢复和扩大不仅提高了政府管理的速度,而且连接了工商交流。水利工程的全面推进也促成了明初的垦荒热潮。经济复苏和增长开始加速。

第三,决定性的第三针[/s2/]

以上两枪打中手臂,如此顺利,更多与朱元璋的第三枪有关。这比在手臂上打一针更有活力。

甚至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元气”二字似乎与朱元璋无关。朱元璋一生致力于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治上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特务统治。虽然他在民生社会福利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提倡“免费医疗”、“国家救济”、“免费墓地”,但法律法规严格,从穿衣吃饭到装修建房,无所不包。到处都有规定。如果你不小心,你会触犯法律。真的不是“生命力”。

但正是在他在位期间,两封看似不起眼的书信为明朝乃至中国的古代史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朝的第一道圣旨是礼俗圣旨。里面有一句话:“房客见房东不分牙序,少礼会做事。”如果是亲戚,不要在意主人,然后和亲戚在一起。“这意味着,当房客遇到自己的房东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对自己的弟弟有礼貌。如果双方是亲戚,那么不管房东和房客的身份关系如何,他都应该对自己的亲戚有礼貌。

第二道圣旨是明朝洪武十一年五月颁布的。朱元璋给工部写了一封信,命令“在北京做工的工匠,每天给他们柴米盐菜。”还规定“停止工作的,应当停止工作,听取意见,不受逮捕。”这两个字母的含义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北京工作的工匠每天要补贴柴米油盐菜;不工作的,虽然不发这些东西,但是可以做别的生意,不要抓。

两封信,第一封是

先说租客制度,也就是租客和房东的关系。明文规定房东和房客之间要有严格的仪式。就算房东杀了房客,也无非是打板子赔钱。所以元朝统治90多年后,无地佃农基本上过着非人的生活。

但朱元璋这样一改,情况就不一样了。起初主仆之间还有其他关系,变成了“事少人多”的兄弟关系。楼主的地位虽然还很高,但是很快就会被拉平。你要再把租客当动物,法律一开始就不允许。

另外,朱元璋不仅仅是搞形式,还有以下内容:第一,地主杀了佃农,还是要杀他的命,赔钱没用。房东要租客自己服务,就要付给租客服务费。法定价格是“每米一石,付之。”把房客当奴隶,随心所欲,这才是“好日子”。

)

第二道圣旨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补贴工匠看似琐碎,却触及到元代手工业的一项重要制度:工匠登记制度。

所谓工匠登记制,是指将全国的工匠编制成具有特殊户籍和归化的工匠,即工匠。工匠不归化,就没有活路。如果他注册了,不仅一辈子做生意,也是他的儿孙。

元代实行工匠制度,主要是为了方便就业,做什么工作。《匠人书》上说,打工的匠人不仅要自理开销,还要自己拿生活费去北京打工。他们的工作没有报酬,只有一些穷人的食物,也从来不允许他们做其他的商业时期。抓他们是重罪,他们的下场很高。

在这个洪武十一年的圣旨期间,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虽然发给工匠的津贴数额不多,但日子终于好起来了。更重要的变化发生在八年后:洪武十九年,明朝官方规定,各国工匠每三年到北京工作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这样,工匠们终于不需要常年从事低成本的劳动,而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的事业。七年后,洪武二十六年再次修法,工匠们根据不同的工种和远近重新编制了服务时间。这些轮流服务的工匠被称为“轮班工匠”。在皇宫服务的工匠可以根据工种按月领工资。这一系列看似不起眼的演变,堪称匠人注册制度的重大突破。

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这样的突破不仅仅是工匠获得更多的金钱,更多的自由,更短的服务期,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进化。朱元璋之后,明朝永乐年间,工匠们终于有了更大的自由,他们的服务也有了报酬。此外,他们可以在服务时间之外自食其力。按照《袁法》里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他们有自由。

佃农获得了地位,工匠获得了自由,这是朱元璋统治生涯中的又一大成就。这些原本与元朝的等级制度关系密切的基层,在新的朝代可以自由伸展。佃户可以站起来劳动,工匠不仅仅是被迫劳动,还有更多创造的机会。

只有从两个事实我们才能看到这一成就的意义:1。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年间,农民开垦的新荒地数量几乎每年都在滚雪球。明朝前十二年,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三年,明朝新开垦的荒地达到183.3万亩,其中洪武二十六年的耕地更加丰沛,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第二个奇迹。2.经过洪武时代的积淀,明代的手工业,尤其是陶瓷、丝绸等行业,与元朝的粗犷形象背道而驰,展现出辉煌之美。比如洪武元年一片废墟的景德镇,洪武后期成为重要的陶瓷城。从制作工艺上看,锥形拱门诞生于永乐年间,空雕诞生于宣德年间。这些明朝创造的新技术,今天依然大放异彩。这些,无疑都来自于洪武时代,平凡而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