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推荐算法和信息茧房

01.

推荐算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用户的一些行为,通过一些数学算法,推测出用户可能喜欢的东西。

譬如时下盛行的一款短视频APP——抖音。

经常使用抖音的人应该会有所发现,当自己对某类内容比较感兴趣时,平台便会推送更多同类视频给自己。

此外,由于短视频比图文更形象生动,感官刺激性强,再加上每个视频的时间往往都比较短,这正好迎合了当下大众浮躁的心理特征。

如果不加以自控,可能刷着刷着就过了一两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沉醉在短视频的快感中,笑得合不拢嘴,玩得不亦可乎。

倘若一个人对某类信息达到如此痴迷之状态,是为桎梏于信息茧房。

02.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

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爆炸时代。

然而,由于个人偏好的不同,平台会按照大数据推荐算法通常会给我们推送同类信息。

03.

这种做法是具有两面性的。

拿我个人为例,就以看新闻来说,我更倾向于关注国家大事或者社会热点,至于所谓明星网红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是一概没有兴趣知晓的。

在我个人的三观里,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所谓明星和网红,无疑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简言之,这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我的这个观点可能带有比较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平台会依据我的这个特征给我推送更多关于国家大事或者社会热点的资讯或者信息,也就是说筛选掉那些我不感兴趣的内容。

然而,正因如此,我也是桎梏于信息茧房的。

看样子我接触到的都是对自己有用而且感兴趣的信息,但是实际上单单获得这一类信息俨然是远远不够的。

我在上文业已提及,这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对我们有用而且可能让我们感兴趣的信息委实多如牛毛。

04.

我们无法回避推荐算法,这就跟我们不可能回到原始人的生活是一个道理,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避免自己陷入信息茧房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都去深思的问题,除非他甘愿桎梏于其中。

有客观层面,亦有主观层面。客观层面不予赘述,我就着重强调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对抗信息茧房。

第一, 首先在脑海里就要形成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同时也要意识到信息茧房的不利性。

第二, 积极拓宽信息认知范围。 例如,关注不同领域的互联网博主特别是主流媒体的官博,可以不认同他们的意见或信息,但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

第三, 理性参与互联网热门话题的讨论。 将自己视为公***领域中的一份子,在理性讨论和交流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第四,提升个人媒介素养。 互联网个人用户可通过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在碎片化、繁杂化的信息中去辨别真伪,分享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充当谣言和暴力的助推器,健康的互联网舆论环境离不开理性的网民。

当今社会,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的地方除了短视频和新闻资讯,诸如音乐、美食、影视漫、KOL(意见领袖)都能窥见其的踪影,尤其是网购,简直可以说成是信息茧房的重灾区,里面的难民简直不计其数。

一言蔽之, 无论是推荐算法还是信息茧房,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心理,做获取信息的主人,而非被信息获取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