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打卡之《局外人》08-11
《局外人》的阅读告一段落。全书不长,阅读本身并没有花太长时间。但对于自己,理解还需要一段时间,姑且先沉淀一下。
这些阅读产生的感悟先放在这里。也许,过一段时间重读,就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读书的更加美妙之处。
附每日打卡记录
08 (2020-07-27)
《局外人》第二部第二章主要描述了默尔索的女友来探视他的情形,以及他如何想办法度过在监狱中“毫无意义”的生活。
默尔索虽然身处监狱之中,但在入狱初期,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这种变化,仍然保持着一种固有的“局外人”心态和自由人意识。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想里也只有囚犯意识,而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这是环境和制度对于思想的另一种改造,让人觉得可悲。
这多么像一个人在面对痛苦时的逃避反应。在痛苦来临初期,我们想挣脱,可无论如何努力,痛苦都如影随形。长久下来,我们仍然无能为力时,就会逃避,视而不见,以此来麻痹自己。
此外,让我感觉到一丝讽刺意味的是,主人公默尔索在拥有自由时,毫不在意规划自己的时间;而当丧失自由时,却努力地寻找如何更好地消磨自己的时间。他明知这样的努力毫无意义,为了活得稍微心安一些,他不得不这样做。
就像作者所说的,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无论如何都是没有出路的。没有人能想象出监狱里的夜晚是怎样的。
09 (2020-07-28)
《局外人》第二部第三章。在经历了狱中漫长的“等待”之后,默尔索终于迎来了法庭的庭审。这是截至目前全书的第二个高潮部分。作者用详细的笔墨描述了现代司法体系下庭审的全部过程。
除了默尔索之外,参与审判的法官、律师、陪审员、乃至记者他们之间似乎都很熟络,彼此之间寒暄着,“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对于他们,这不过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仪式,是流程化的工作。但对于默尔索,却是决定命运的一天。作者让笔下的默尔索冷眼看着这一切,却没有只言片语去描述他的心情。一切只留给读者去体会。
而庭审最荒谬之处莫过于审判长坚持将“默尔索在其母亲去世葬礼上的表现”与“枪杀”这两件毫不相干的事件关联起来。并且,邀请了多位在养老院和默尔索有过交集的证人通过“主观的”证词来表明默尔索本质就是一个残酷、无情、连自己母亲都不爱的杀人犯。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现代的法律体系看似很完善,可法律也是依靠人来执行,如果执行的人有任何的偏见,利用法律的漏洞,完全可以将他人于死地,而不管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法律真的公正且公平吗?其实,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还在于如何运用。
庭审结束,默尔索“有罪”的结论已显而易见。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再次描写了环境,监狱外那十分平凡又美好的生活,默尔索恐怕再也无法享受。
10 (2020-07-29)
《局外人》第二部第四章继续对默尔索的审判。这一章的第一句话又再次彰显了默尔索这种“局外人”的心态。他身为一个被告,居然能认为“听到别人谈论自己,也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其实,我自己偶尔也会有这种身处人群之中的游离飘忽感,尤其是越热闹的时候,自己的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可如果大家谈论的话题涉及到我,我则不可能保持冷静和坦然。在这里,我反倒佩服起默尔索来。
这一章最精彩的地方是描述在默尔索眼中看到的审判检察官。他好像不是在审判罪犯,而是审判人的灵魂。不是从法律的角度定罪,而是从个人道德角度出发来指责。这种以个人意见来影响法律程序的制度本就不合理。可惜,我们却无能为力。
11(2020-07-30)
《局外人》第二部第五章。这是全书最后一个章节。被宣判死刑的主人公默尔索在监狱里,拒绝见神父。他至死都不会违心地信仰自己从未信仰过的东西,哪怕只是为了宽慰他人。他从不会这么做。
相反,他在监狱里只考虑即将到来的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他有可能黎明被带走处决,或者他是否需要上诉。作者极其详细地描述了默尔索这段时间的心理活动,可他想得如此缜密和细致又有什么用呢?在这样荒谬的法律体制面前,更显得他的可笑,衬托出他实实在在就是一个“局外人”,一个不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悲剧角色。
这一章的最后还描述了他与神父见面的场景。神父企图用上帝去感化默尔索,却被默尔索冷静地拒绝。他不会花费任何时间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他甚至开始朝神父发火,这似乎也是全书中唯一描述他生气的地方。这种愤怒的情绪更让我觉得悲哀和无力。为什么在生命只剩下最后的时间了,还不能让他自己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度过呢。
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罪犯就是一定需要感化的,而不问他为何会犯罪。这是模式化社会下的可笑和悲哀。
愿天堂没有束缚,愿天堂之上,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