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到底管辖过台湾岛吗?明朝曾经怂恿荷兰进攻台湾,这是为何呢?
明代的实际统治疆域,称为“两京十三省”。两京指明朝的南直隶和北直隶,即今天的南京和北京。
而明代的十三省,也即十三布政使司。有:山东(含辽东)、浙江、福建、广东,然后还有山西、河南、湖广、江西、广西(省会桂林)、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包括甘肃东部)。
藏、蒙、疆都不在明朝实际统治范围内。蒙当时是北元统治,所以明代修长城抵御北元。如果蒙是明代疆域,何必修长城呢?对不对?藏、蒙、疆、朝鲜、安南(今越南)、缅甸、琉球等地,都是实行番薯或土司统治。虽然定期上贡,但明代并未实际统治他们。
至于台湾呢,更没有。为何呢?因为明代时,台湾岛上是不毛之地,除了几万土著散居,没啥东西,对当时的明代人来说,是一个荒岛。再加上明代实行“海禁”,在明代中后期由于倭寇侵犯,更是将海边生活的人民移居到内陆,禁止在海边生活。所以沿海一带没有居民,除了军队时不时的巡查。
1604年,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韦麻郎,进入明朝的领地:澎湖。澎湖当时是不毛之地,鸟无人烟,但仍是明朝的管辖地。因此明军将领沈有容率兵到澎湖,要求韦麻郎离开。韦麻郎因而离开。此事件留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今仍竖立在澎湖天后宫(妈祖庙)中。
1622年,东印度公司的荷兰人雷约生率领600人攻澳门,澳门是当时已是葡萄牙的租借地。荷兰人遭到遭西班牙、葡萄牙联军抵抗,损失惨重。雷约生遂转占澎湖。荷兰人在澎湖筑城修建居住地。此次并没有遇到明朝官员的阻拦。
1624年,福建巡抚南居益上任,派兵包围了澎湖。经过八个月激战以后,荷兰人和明朝各退一步,达成协议:荷兰人摧毁澎湖修建的要塞炮台,退出澎湖。明朝官员告诉荷兰人,让他们往东南去,那边有一个大岛,没有人烟,也不属于明朝管辖地。这就是台湾岛。
于是荷兰人在明朝船队的带领下,登陆台湾岛,在此建立殖民地。当时,荷兰人宋克,拆除了澎湖城堡的建材,搭乘热兰遮城号商船,来到大员(今台南)上岸。荷兰人在大员(今台南)建立热兰遮城。这是台湾历史的开始。
在这个期间,明朝实施海禁,但海盗和走私猖獗。台湾不只明朝不管,甚至也不属任何国家管辖,所以走私船早在当时就经常在台湾北部的基隆、安平歇脚。
所以如果你1625年登上台湾岛,你会发现这个岛上的情形是:北部基隆有一个港口,是海盗歇脚之处(一年大概有几百个海盗出入);中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散居着几万南岛语系的土著居民,后来我们把这些台湾原住民分成两个族类:高山族和平埔族,即就是分别住在山里和住在平原地带的土著(因为这些土著非常原始落后,所以一般很少生活在海边);南部台南地区,有一群荷兰人在那里开始定居,并开始种植农作物(荷兰人的农业技术发达,就是从当时开始的)。
不久之后,荷兰人开始向这个岛的内陆地区发展,与土著部落发生接触和一些冲突。大概在1635年~1645年,荷兰人彻底征服了土著部落,统一了全台湾岛。荷兰人开始在这个岛上种植甘蔗等美洲作物。福建地区的一些闽南人开始移居台湾,作为佃农,给荷兰人种植作物,主要是种植甘蔗。
1645年明朝灭亡。当时战乱频发,福建地区米价飞涨,许多闽南佃农放弃种甘蔗,而改种稻米。但稻米的经济价值较低,而且稻米并非欧美人的粮食,所以荷兰人不喜欢种植稻米。荷兰当局担心砂糖生意受损,就取消了稻米免税政策,开始征收稻米税了,仿照清朝政策,对稻米收十一税。
1650年起,明代遗臣郑芝龙、郑成功,于福建沿海崛起,为了筹措和清朝抗衡的军费,他派遣大量商船前往日本及东南亚贸易,与荷兰人竞争。荷兰人为了打击郑成功,开始在海上扣押郑氏商船,郑成功则禁止双边贸易作为报复。
1656年11月台湾岛遭台风侵袭,损失惨重。1657年,荷兰的台湾末任长官揆一派何斌去和郑成功交涉,虽然郑成功答应恢复通商,却暗中勾结何斌。而何斌这个人就好像双面间谍,他在台闽南人里,以荷兰人代表自居,瞒着荷兰人,暗中代替荷兰人征税,并到处散播谣传,说郑成功即将进攻台湾。许多闽南人开始动摇,收拾财产、携带家眷返回福建。
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很快就拿下荷兰人的集聚城镇。1662年,东印度公司的末任长官揆一,带着1000多名荷兰人与其眷属,不得不撤离台湾,回到东印度公司总部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揆一立即受到荷兰的军事审判,被判终身流放。
荷兰人为了复仇,与清国合作对付郑氏。1663年清荷联军进攻金门、厦门,郑成功的继承者郑经寡不敌众,退守铜山和台湾。荷军虽然得胜,但清军却未协助进攻台湾,让荷兰人的期望落空。
1664年,荷兰人出兵占领鸡笼(今天北部基隆),郑军随后也于1665年进驻淡水,与荷军对峙。荷兰人虽然占领鸡笼,但无法展开贸易。2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决定撤出台湾,将所有公司职员接回印尼。再后来,荷兰被英国击败,再也无力回到台湾。
1683年清政府征服了郑氏的台湾,在台湾设府,隶属于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