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司特征是什么
现代公司制度的特征:
(1)所有权同控制权分离和所有权约束弱化
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现象发生在股票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称为公开公司。这种公司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活动受到各州的《公司法》的制约。公司法专家克拉克认为,公开公司的组织形式有4项基本原则:(1)投资者资本可自由转移;(2)有限责任;(3)公司具有强烈的法人性;(4)经营控制制权高度集中。股份有限公司由股东、董事会和管理人员组成。法律规定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他们享受企业创造的红利;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法人,任命最高管理人员,对公司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并把日常经营权交由管理人员代理行使,因此它具有一种制衡关系。从所有者来看,股东将自己的资产交由董事会托管。除极个别有关公司组织形式的决策(如关闭、合并)外,股东一般无权过问企业的商业活动,也不可以商业决策失误为由起诉董事会。只有董事会玩忽股东利益,未尽到受托人责任,股东才可以此为由进行起诉。从董事会来看,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惩罚及解雇的权力。董事会作为股东的受托人,也承担受托人的法律责任。从管理人员来看,高级经营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但在实际上,一般投资者既没有精力和兴趣,也没有可能来关心和监督企业的经营。董事会对经理的监督作用也非常有限,甚至董事会的选举也往往是由经理人员操纵的。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高级经理手里。对此,托马斯·戴伊写道:“这样,名义上的权力仍旧归股东,但实际的权力却为董事会所掌握。”而董事会决策权,也往往由那些“内部董事”同时也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组成的团结得很紧密的集团来控制。“由于这个集团对这个组织及其技术和业务问题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在董事会里投票的影响力也得到加强。”这样,经理作为代理人牢牢地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而大多数名义上的所有者——股东,对掌握大权势高层经理,在大多情况下,显得无可奈何,只有用脚投票表达意愿。由于企业规模巨大,接管起来很困难,撤换经理的事很少发生,只是“由于业务管理得很好,或一个主要经理退休或突然病故”时,经理才得撤换。这使得这些公司的“董事和经理人员越来越成为自我任命和不可冒犯的了,实际上他们在公司内部拥有绝对的权力”。
(2)权力由资本向经营才能转移
怎样才能解释经营者掌握企业控制权这一现象呢?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决定企业兴衰的要素已由资本转向经营能力。
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日益重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企业经营管理本身日益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经营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智力密集型劳动,经营管理才干是高级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它的重要性已超过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企业发展中成为核心力量,这就使人力资本取代了物质资本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如果说过去企业规模较小的时期,凭企业主个人经验还能胜任的话,那么在今天,单凭企业主个人的经验已不能胜任,必须有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经营专家来管理企业,而不管这些人是否具有财产所有权。显然。所有者是不愿意轻易放弃其支配权力的,在经营专家经营带来的效率,迫使所有者不得不放弃。钱德勒指出,在现代企业中,决定谁能拥有高层管理权力的已经不再是他们所拥有的股份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管理能力。这就导致了家族式企业的衰落。经理革命的过程,就是“经理式资本主义”取代“家族式的或金融的资本主义”。对此,托马斯·戴伊指出,由于现代大型公司“对于技术和计划工作的需求,使得工业方面越来越需要组织工作的专门才能。资本是目前大公司可以自给的东西。老式的‘巨头’已不中用了。于是美国经济领域中的权势便由资本转移到组织才能方面”。
经济权力由资本向经营才能的转移,是20世纪初特别是二战以来的趋势。今天,个人拥有的财富已不是衡量其才能的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最富有的人由于其缺乏经营能力而不再直接控制企业,而大多数掌握企业大权的经理人员,并不是企业的大股东。这一趋势已为经济学家们注意到。萨缪尔森认为,现在在公司发挥决定作用的“是日益重要的职业经理阶层”。加尔布雷斯则公开宣告,大公司的控制权已经转移到“技术结构阶层”即经理人员、科技人员手中了。尽管这一论断过于绝对,但物力资本所有权已受到限制,经营管理才干作为一种智力密集型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已经在现代公司企业中占据了中心位置却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3)企业家职业化
经理革命的过程,也是企业家专业经理化的过程,即企业家职业化的过程。所谓企业家职业化,就是企业经营管理成为一种具有普遍原理、原则和专业技术的专门化的职业。从事这项专门职业的企业家是靠他的经营管理专业才能来获得他的地位和收入的,而不是靠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如继承的财富或与当权者的关系等。
企业家职业化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企业管理成为一门科学,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企业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所谓“科学管理”或“古典管理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及韦伯等人。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即“行为科学”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弋等。第三阶段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些学派。主要有西蒙等人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等人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以及伯法等人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等。企业管理学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包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数理统计、运筹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和计算机装置等现代管理方法等学科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60年代后期,加尔布雷思在《新工业国》一书中认为,美国大公司的职业性管理机构是用一切现代管理技术的工具武装起来的,因而它们已经举世无敌,不是任何力量,例如股东们或政府的力量所能取代的。
其次,管理教育的发展。钱德勒认为,“现代管理学院的成立,对于新的多单位工商企业中的职业化有着最重要的意义”。从1881年由约瑟夫·沃顿创办商学院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6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企业管理有关的院、系或专业。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的管理教育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培养企业的专业工作人员即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主,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是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以培养中层经理人员为主;第三阶段以培养中级以上经理人员为主。到80年代美国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已达70万名,各类研究生10万名,约占美国全部大学生总额的8%。而美国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各类管理学院的毕业生。美国管理学会会长阿普莱曾指出:“从前医务工作者得出了药铺里工作不能训练出医生的结论。如今管理工作者也有了类似的认识。”这就是说,通过企业内部世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老办法,已经培养不出符合现代需要的管理人才了,必须经过现代管理专业教育和训练。美国目前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一是各大学的管理学院或商学院及工学院的工业工程系和系统工程系;二是大公司内部组织的各种进修班或学习班,用来提高本公司的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其中规模较大的,也叫管理学校或管理学院;三是由咨询公司及各种有关管理科学的学会、大公司组织的研究团体等成立的短期训练班或专题讲习班。
第三,企业管理职业性组织的广泛发展。在美国,1899年工业管理协会宣告成立,1919年,行政管理协会成立,1925年美国管理协会成立。到20世纪中期,此类协会已遍布美国各地。与此同时,专业性的企业管理标志和书籍也大量涌现。管理咨询公司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纷纷成立。它们对公司战略的制定、机构的改革、人事和公***关系等方面的事务,提供专门的指导。钱德勒认为这些都是管理职业化的迹象。
第四,职业经理阶层的形成。由于管理教育、管理协会及各种管理杂志和管理研府会的发展,为经理们提供了各种交流和联系的渠道,通过这些渠道,经理们得以研究和探讨相似的问题和争端。而经由提供交流联系以及个人的接触,他们又有助于公司经理们产生一种他们乃属于同一阶层的意识。由于出席和参加同样的会议,阅读同样的杂志,以及在大学时曾攻读同样的课程,现在又从事同样的工作,使得这些经理人员开始具有***同的观点及***同的利益和关心的事物。当然,这种职业化活动的影响和经理阶层的形成是逐渐的。“在20世纪20年代,这些协会都还很小,刊物发行量还不大,而且管理学院毕业生职位也都还很低。可是到了20世纪中期,以管理作为终生职业的支薪经理都已成为负责经营大型多单位企业的人,这些企业支配着美国经济的关键部门。”经理阶层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也得以最终形成。
(4)企业目标的多元化
经理革命的实质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支薪经理取代所有者掌握企业控制权,“经理控制型企业”取代“企业主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支薪经营不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作为经济人(钱德勒称之为“经济人的新亚种”。),其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效用最大化。而经理效用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又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经理控制型企业”与传统的“企业主企业”在目标追求出现差异。这种目标差异,反映的是经理人员与所有者利益上的矛盾。由于这种利益的差异,又由于经营掌握了企业控制权,这就产生了经理利用控制权侵犯所有者利益的可能性。这也是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