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红山头之战,炮兵抵近射击
中印红山头之战,炮兵抵近射击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印军企图依靠武力抢占地盘,造成既成事实,以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在印度尼赫鲁当局不断在边境挑起事端,制造流血事件,拒绝和平谈判,并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的情况下,为了打击印军的嚣张气焰,保卫边疆地区安全,中方决定对印军的侵略行为予以坚决反击。
在中印边境西段设防的印军锡克族士兵
10月17日,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决定以西藏军区现有兵力,首先歼灭侵入北克节朗河谷地区的印军,并歼灭达旺地区的回援印军部队。为配合上述行动,在西段地区以新疆军区现有兵力,首先歼灭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的印军,然后清除河尾滩河天文点两个防区的印军。
总体来看,中印边境东段是主战场,我军藏字419部队作为东段主力开赴前线待命,主要任务是在机动作战中歼灭敌有生力量。而在西段的军事行动,则作为对东段的配合与呼应,则以攻坚拔点,清楚印军侵占据点为主。
此时在中印边境西段地区,在当年8月以前,印军***有114旅旅部,4个步兵营(查谟-克什米尔国民就第7、14营,第8廓尔喀联队第1营和杰特联队第5营)***计4000余人。为增强二线机动兵力,印军又于9月、10月先后将第70旅所属的杰特联队第3营和库马盎第13营调至列城和楚舒勒地区,这样印度在西段地区的兵力增至5600人,其中印军第114旅的5个营3000余人分散配置在6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更有1300余人驻扎在侵入我国领土内的43个据点上,并依靠这些据点继续向中国境内挺进。
我国在苏联PM-3型迫击炮基础上研制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
在西段的我军部队的首要任务,是拔除这些军事据点,但如果仅仅依靠随身携带的班用武器,显然很难啃下这些硬骨头。于是在战前,新疆军区特地将精干的炮兵部队配属给一线作战部队作为火力支援,其中步兵第10团第3营配属一个120迫击炮连,1个无后坐力炮排,负责歼灭加勒万河谷14好据点的印军,步兵第11团第3营配属一个120迫击炮营,一个加农炮连,和一个无后坐力炮排,则主攻红山头6号据点。其余兵力负责迂回包抄,切断印军各据点阵地的联系。
1951年参加阅兵仪式的苏制ZIS-3型加农炮,我国在此基础上研制出54式加农炮
鉴于西段地区地处高原地带,空气稀薄,道路崎岖难行,作为我军主要火力输出手段的54式122毫米榴弹炮,56式152毫米榴弹炮和59式130毫米加农炮因为自身重量过大,难以在高海拔地带运输,后勤难以保障等原因,无法进入预设战区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最后,新疆军区选择了某师炮兵团的55式120毫米迫击炮和54式76毫米加农炮,这两款团属火炮分别是根据苏联援助的PM-3型迫击炮炮和ZIS-3型加农炮研制的,虽然火力无法与我军的主力榴弹炮/加农炮相媲美,但对付印军临时搭建的战防工事还是绰绰有余。
我军的无后坐力炮也起到了很好的火力补充作用,图为中苏边境冲突时期我军的无后坐力炮部队
最重要的是两者重量适中,易于长途运输,机动性强。如54式加农炮行军状态下全重为1200kg,55式迫击炮则仅有500kg。
开赴西段前线的迫击炮营携带12门55式迫击炮,加农炮营第二连则携带4门54式加农炮,由于时间紧迫,这些火炮装备以车载的方式从喀什出发,南下开往天文点防区。由于新藏公路在1957年建成时只是简易的沙砾公路,特别是从叶城在往前走则是一大片人烟稀少的高原无人区,补给非常困难,而部队出发时火炮装备已经让卡车全部满载,根本没有多余的空间携带足够的给养。官兵集思广益,通过临时加高车厢,增大装载容积等土办法,硬是在叶城多携带了三分之一的物资。
而从叶城出发,行进到喀喇昆仑山区的崎岖山路上时,又遇到了气压过低导致汽车过早开锅,战士们遭遇高原反应等难题。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困苦下,炮兵部队硬是咬着牙翻越海拔4200米的塞利亚克大坂和5200米的奇台大坂山区,经过4天4夜的急行军,终于在10月13日中午抵达防区。苏制吉斯151是我军在对印前线作战时运输后勤物资的主力车型,老解放卡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研制的
此时,部队官兵已经精疲力竭,部队使用的苏制吉斯151型卡车也已经无法使用。官兵抓紧时间进行休整,恢复体能,同时指战员也利用这段间隙熟悉周边地形,重点对被印军侵占的红山头附近的地形进行勘察。
从喀什出发的我军炮兵部队,吉斯卡车上装载着一门54式加农炮
这一地区实际上是位于天文点西南约10公里外的一处高地,该高地东、西、南三个方向坡度较缓,唯北面为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印军在此地修筑了12各大小堡垒,并以堑壕和交通壕相互连接,形成一个立体的环形阵地,驻有100余名官兵。红山头与我天文顶哨所之间是一片沙石干河床,地势开阔,如果在缺少火炮支援的情况下贸然用步兵冲锋,则很容易成为红山顶上敌军机枪的活靶子。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上级指示炮兵在进行炮火准备时候,务必在第一时间摧毁印军的堡垒,然后在步兵发起全线攻击之际,压制住印军阵地上的火力网。为了将炮击效果增至最大,部队决定将炮兵阵地直接选在距离敌阵地900-1200米的沙石滩上,采用直瞄的方式抵近射击。这种类似“大炮装刺刀”炮击方法极为大胆,稍有不慎炮兵阵地就会暴露在印军火力之下。我军首先将炮兵观察所全部设在天文顶的山坡上,官兵们在15日夜利用夜色掩护对印军的主要工事,火力点位置进行测定,并绘制了精确的射击示意图,并在第二天进行了各部队火力分配和战前演练。
17日下午,部队接到上级指令:当日入夜后各部队进入攻击位置,第二日凌晨5时进行炮击,数十辆维修后的军车载运或拖拽着迫击炮与加农炮向预设阵地开去,在接近战区时统一关闭车灯,由步兵引导前进。到达预设炮位后迅速展开阵线,将火炮架设到位。此时担任主攻的11团3营官兵也抵达出发位置整装待命。炮兵与步兵的行动完全没有引起对方印军一丝一毫的察觉。
在西段红山头一带构筑简易地堡的印军部队
凌晨5时许,天色尚暗,印军大多还在睡梦中,而我军的加农炮和迫击炮已经调整好了射击参数,对准预先设定的炮击目标。5时15分,随着炮兵指挥员一声“放”刚刚落下,迫击炮首先开火,各阵地上的55式迫击炮瞬间喷射出猛烈的炮火,炮弹从半空中呼啸而过,精确地命中敌军的阵地和堡垒上。
酣睡中的印军被惊醒,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立刻陷入慌乱之中,很多士兵连裤子还没穿上,就拿起步枪机枪漫无目的地乱射一通。
在西段红山头一带的印军堑壕阵地
此时,炮兵指挥员接到了“加大炮击火力”的指令,加农炮和无后坐力炮也开始加入战阵,我军火力全开,尤其是直瞄射击的54式76毫米加农炮,其炮弹直接将印军好用碎石构筑的堡垒撞开缺口,在第一次急速射击后,印军的堡垒工事就接连倒塌,阵地上也已是一片狼藉,炮兵指挥所上的官兵在望眼镜里看到慌乱中的印军士兵在无力地拿起轻重机枪反击。而在第二次急速射击后,整个红山头阵地已经被硝烟和火焰所笼罩,被炸飞的工事残片,机枪零件和印军尸体四处散落,印军的抵抗能力瞬间消失。
在西段高海拔地区奋力托运英制6磅炮的印军炮兵。因为训练和后勤装备水平所限,在西段的战事中印军炮兵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对红山头的炮火准备持续了30分钟,炮兵部队总计发射1100余发各型炮弹,印军的防御工事被彻底摧毁,他们仅有的几门迫击炮也被打哑。炮火结束后,步兵迅速发起进攻,炮兵也进入延伸射击状态为步兵提供掩护,步兵手持爆破筒和火焰喷射器逐个扫清还在暗堡与堑壕中负隅顽抗的印军。
期间作火力掩护的迫击炮营还集中了印军设在红山头上的弹药库,引起了冲天爆炸。经过80分钟的激烈战斗后,3营7连的战士们将红旗插上了红山头山顶。整个红山顶争夺战,我军以牺牲8人,伤26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2人,俘虏20人,缴获迫击炮3门,卡车两辆,轻机枪4挺,各型步枪冲锋枪无算,取得了西段保卫战打响以来首次大捷,而在这场大捷中,我军炮兵部队精准且迅猛的炮火准备与延伸射击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红山头阵地被摧毁后,从废墟中狼狈地爬出来向我军3营官兵投降的印军士兵
红山头之战后,我炮兵部队又跟随边防部队在西段转战巴里加斯和班公洛地区,接连在第一、第二阶段的数次战斗中取得胜利,有力打击了印军的嚣张气焰,也让妄图凭借坚固工事顽抗的印军官兵见识了我军炮兵的强大威力。
相比之下,印军前线部队配属的迫击炮部队弹药不足,缺乏训练,而且印军的82毫米迫击炮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无法和我军的120迫击炮相媲美,而火力相对强大的榴弹炮部队则因为自身机动性差,无法前进到一线提供火力支援。在我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印军只能依靠并不算坚固的地堡工事以命相搏,其结果只能是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