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你们,真好!
很喜欢这样的一句话:假如人生不曾相遇,我还是那个陈旧、狭隘的我,偶尔做做梦,然后,开始日复一日地奔波,淹没在这城市的喧嚣里。我不会了解,这个世界还有这样一个你。
第一次听到李晓蓉老师的名字,是在晓蓉老师的《让幸福来敲门》出版。领导在开会时提到,当时我就想:切,本就是不同象限里的点,我们之间那么遥不可及,过过耳即可。
第一次完全刷新我的认识是在2015年。那是在"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实践项目的启动仪式上,晓蓉老师发言。很多时候,这样场合的发言给人的感觉是不断告诉听众:同志们,你应该这样做,是谆谆教导式的。晓蓉老师的感觉是:亲,我是这样做的,看能不能给你点启示,是亲切的聊天式。被她亲切随和的神情、语气,被她精致、有温度的语言,被她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 记得她当时讲到,她一次外出培训时非常想和一位嘉宾老师交流。就每天活动结束后在门口蹲点守候。但这位嘉宾老师每天都是被簇拥着出来,总是找不到机会。于是她就准备了一张贺卡,上面首先介绍了自己,然后说明了相约交流的渴望和见面的方式,在听课时传给了坐在前排的那位老师,并拍下了那个老师看到贺卡回头在人群中找她的照片。我感觉她当时的欣葶有着陆游"车马往来尘暗天,净光欣喜接诸贤"的味道。
接下来,我从网络中关注到了晓蓉老师的信息。晓蓉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偶遇"教育学人"团队的刘立峰编辑,便求其推荐几本适合的书,《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便走进了她的视野。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2011年11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球首届教育教学峰会"结束回酒泉的火车上,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杨小微教授交流了近期的学习感受。同时,我请他为我推荐几本可读的书。她推荐的第一本书竟然就是《教学勇气》。在兰州转车时我特意赶往西北书城想尽快觅得此书,可惜在这个号称西北最大书城的书海中"难觅芳踪"。她的执着、热爱、谦逊,让我无法不对照自己。一直想不将就,但日复一日地将就着。读书吧,填满虚无,让读书成为生命中别样的风景,让读书缩短与读书人的距离。后来读到晓蓉老师《这辈子,做一个让自己看的起的人》,反思自己:一直活成自己看不上,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活得粗糙、无脑。读书吧,为的是遇事不至于茫然无措,为的是一份提升,为的是一份安然,一份美丽。读书吧,不能妙笔生花,不为惊世骇俗,为了淡化虚无。
后来在晓蓉老师的引导下加入了"人间四月"读书会。在这里,我认识了满满正能量的殷玉梅老师,知性优雅的高小娟老师,执着探究的龚玉萍老师、闫晓英老师,美丽上进的陈瑞玲老师,还有好老师,好妈妈马艳霞老师等爱生活,爱读书的美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但相遇的瞬间,我清醒地认识到这么多年我只是一只迷途的羔羊,赖在井底青蛙。许多年,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没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暑假看到晓蓉老师在精彩一群开展20天读些挑战的号召。我突然想起一句话:生活中的凡夫俗子,若与文字沾上边想来也更具魅力。我毅然加入,除了抱团对抗惰性,让读写成为习惯,每天***读精美文章。还通过群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比如认识了郑玉琴老师,每每慵懒堕落时,读一读她满是正能量的文章,真是胜却人间无数。她让我知道了真正的静心是坚持之后内心的充实与满足。
后来还认识了河南王莉莉老师,尤其震撼于她在群中的一篇文章《50岁,再出发》。文中写到:我今年50岁了,没想到通过互联网,我走进了乡村教师培训的行列,成了青椒计划的一员。尤其那句: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认为自己在学习中又找到了第二春。哦,真的!心若年轻,则永远不老。她与名利无关的,不功利的学习态度让我钦佩不已。她还在文章中提到:40岁,刚发芽,50岁,再出发。我知道了,我40岁,我才发芽。此时更喜欢哪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最后,谢谢各位!是你们芳菲了我的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