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教育的诗句

《荀子 性恶论》——战国时期 荀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

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

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而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白话译文: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方面是人为的。

迄今为止的人性,一生下来就喜欢财利,顺应这个,故而争夺产生而辞让就没有了。

一生下来就有憎恨,顺应这个,故而残害产生而忠信就没有了。

一生下来就有耳眼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顺应这个,故而淫荡混乱产生而礼仪法度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一定会和违背名份扰乱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有辞让,遵守礼法,而趋向于安定。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邪恶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方面是人为的。

故而,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

迄今为止的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调服。

迄今为止,人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仪,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

古代的圣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的、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为人建立了礼义、制定法度。

用来强制整治人的性情而端正他,用来驯服人的性情而引导他,出发点都是为了追求社会安定而上合于天道啊!

今天的人,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知识、遵循礼义而成为君子。

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违反礼义则成为小人。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邪恶的也是明显的,那些善良的方面也是人为的。

扩展资料:

关于普法教育的句子

1、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2、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3、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4、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5、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百度百科——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