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春节过年的习俗

筅堂——辞旧迎新大扫除

年前的大扫除,福清人称为“筅xian雪堂”,在福清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每年农历腊月中,选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全家总动员把天花板、厅堂、杂物间等打扫干净,还要特别认真地擦洗门窗和家具。一天干不完可以分成几天,但是一定要不留一处卫生死角。

据说,旧式福清家庭每年的清扫工作,洗的工具不是一般的扫帚,而是采集新鲜竹叶做成的扫帚,用红纸绑住头,谐音“富足”“满足”。

在筅堂的时候,还要搓米时吃。哪户人家开始做卫生了,小孩子就盼着吃搓米时了,因为做完卫生之后,这户人家就会给各个邻居送一盆搓米时。等你家做卫生了,又回送给别人,你一盆我一盆,邻里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拉近了。

置办年货、祭灶

老福清的年货花样很多,比如芋泥、春卷、肉燕、佛跳墙等等,但最看重的有三样,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准备,那就是灶糖灶饼、米齐(读zie)和年糕。

旧时,老福清在备好以上三大样年货以后,所有家庭都要添置年货。

“祭灶祭糊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传说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祭灶就是为灶神饯行。

在福清祭灶神有个讲究,要祭两次,分“祭素灶”和“祭荤灶”。农历十二月廿三,人们会拿好酒好菜招待灶王爷,叫做‘祭荤灶’。但是又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还醉醺醺得胡乱汇报,所以等到农历十二月廿四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招待他,叫做“祭素灶”。

祭灶就是过年的前奏啦!祭灶完,就可以吃灶糖灶饼。老鼠儿(学名叫寸枣)、灶婆饼、麻生糕、金钱饼、红纸包、炒米糕等等,小时候可喜欢吃了。祭灶那天,大人们忙得团团转,一家人早早地吃完晚饭,就开始忙活着清洗锅盖和灶台的边边角角,然后才拿出准备好的精致菜肴十道,摆在灶台上,点上香烛,倒上米酒,摆上代表“甜甜蜜蜜”含义的马蹄和甘蔗。天黑了,开始祭灶了。焚香祭拜灶神爷爷,虔诚地许个心愿,然后放鞭炮。一切程序结束,小伙伴们就开始欢呼雀跃地享受灶糖灶饼了。

在古代,身份不同的家庭祭灶的时间不一样,可以从福清老话里面看出来。“官三民四曲蹄五,祭菜祭荤有先后。裁得蔗鞭焚纸马,送君骑去上青天。”也就是说,缙绅(有官职的人)之家为腊月二十三,编氓(平民)为腊月二十四,疍民(水上居民)为腊月二十五。

按照老福清的习惯,外公、外婆要在祭灶这一天向外孙、外孙女送灶糖灶饼以及花花面壳(面具),表达浓浓的慈爱之情。

现在很少有人家会自己动手做米齐,都是买现成的。以前家家户户会做米齐、炊糖粿(年糕)。磨浆、洗甑、揉粿叶,每个环节都能闻到浓浓的年味。小孩通常会围在家长身边,观摩做米齐的全过程:浸泡糯米,用石磨碾磨出米浆后,装入一个大大的白色米袋;用石头或椅子将水分压出,让里面的糯米成团;揪一块压扁,包入适量红糖糯米馅,收口搓成圆形按在正方形的艳山姜叶垫上,入蒸笼蒸熟;出笼后,再用筷子逐个点上红点,有见喜太平的寓意。

做米齐的本意是供奉祖先,大年三十供过祖先以后可以吃到正月,可以煮也可煎炸。老福清还有相互讨米齐的风俗,为了讨个吉利。小编只记得清明节会吃这个咯!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春节食品。

已经出嫁的女儿,每年春节还要给娘家送年糕,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当然这还不够,还要给父母送上草鱼、猪蹄、线面、鸭蛋、福橘等。这些年货都有着美好的寓意:送年糕,希望娘家生活年年高;送草鱼,希望父母年年有余;送猪蹄,希望父母腿脚健实;送线面,希望父母健康长寿;送鸭蛋,希望父母平平安安;送福橘,希望父母福气多多。

为了让年糕更好吃,老福清人喜欢做“金包银”。就是把年糕切成块,放在打好的蛋液里沾一下,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等到年糕表面颜色变得金灿灿时就可以出锅了。

做小岁:祭拜至少一整天

除夕的前一天晚上,北方人叫“过小年”,福清人叫“做小岁”,就是祭祖宗拜天地的时候。依伯依姆们说,祭祖宗,摆祭品是件很繁琐的事,要一整天的时间,做小岁为的就是一家人能在年三十的晚上好好团聚。

“做小岁”这天一项重要的活动是祭拜,早上到祠堂的大厅祭、中午到家里的大堂祭,下午还要到房间里祭……在厚厚的蒲团上,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拜拜”没完没了,屁颠屁颠跟在大人后面的小孩童却乐此不疲。

除夕:年夜饭有讲究

福清有句老话:“好囝不赚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赚大年三十晚上的钱)”。在外地经商、打工的福清人,在除夕前一定会回家过年吃顿团圆饭,“人不齐不开饭”。在老福清人的眼里,过年的高潮就体现在年夜饭上。

福清人的年夜饭很讲究,切片油煎的年糕是必备的。还有红糟鸡、春卷、煎糟鳗鱼、芥菜、蟹炒白粿、番鸭汤、鸡汤、九节虾、南煎肝、芋泥、太平燕等等。太平燕是用肉燕加鸭蛋煮汤,福清话“蛋”叫“卵”,鸭卵的谐音是“压乱”,有平安的意思。

另外,老福清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年夜饭不吃“蒜”和“海蛎”。因为在福清话里“蒜”和“海蛎”的发音与“孙”和“弟”一样,为避免爷爷奶奶吃“孙”,哥哥吃“弟”,所以蒜和海蛎在老福清年夜饭中不可以单独上桌。

年夜饭的顺序也有讲究,菜肴中则第一筷要吃俗称为“皇帝菜”的菠菜,以表示“青嘴平安”,第二筷喝“豆腐汤”,因为豆腐越吃越有,表示一家生产收入越吃越增多。第三筷要夹鱼,表示年年有余。

小孩子眼里最期盼的还是拿红包。吃完年夜饭,长辈会给小孩子包红包和分橘子,现在长大了只能分红包不能拿红包,好桑感。

此外,福清人以前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吃完年夜饭,父母都要替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无忌,如果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

现在,保留下来的习俗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嫌做饭麻烦,都提前在饭店订好年夜饭。

正月里的福清习俗

大年初一这天要吃一碗太平面。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到了正月十五前,娘家必送花灯到女儿夫家。因为福清话里“灯”与“丁”谐音,意思是希望女儿早生贵子,所以就有了“亲家舅送灯”的习俗。“送灯”很有讲究。姑娘出嫁头一年,送的是“观音送子”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送“状元骑马”灯。如果第二年还没有生养,就加一盏桔灯,这是因为福清话“桔”与“急”谐音。如果已有子女,一个孩子就加送一盏,灯的盏数要超过子女数量,如关刀灯、走马灯、绵羊灯等。送灯时,将灯挂在两根甘蔗两头,由亲家舅扛着到亲家母家里去,灯送到时,亲家母或姐夫要煮太平面给亲家舅吃,还要给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