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二?十一真?令严孙武?法变张巡?更衣范冉?广被孟仁
令严孙武 法变张巡
lìng yán sūn wǔ fǎ biàn zhāng xún
注释
(1)孙武:字长卿,春秋时代齐国人。著名兵法家,曾助吴王称霸诸侯,着有孙子十三篇。后人尊称为兵圣、孙子、孙武子。
(2)张巡:唐代蒲州河东(今属山西)人。安禄山叛变时,与许远坚守战略要地睢阳,城破被杀,死时四十九岁。
语译
孙武训练士兵军令如山,张巡用兵之法变化多端。
人物故事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以兵法求见吴王阖庐,阖庐说:“你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我全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操练军队吗?”孙武回答:“可以。”阖庐说:“可以尝试用妇人吗?”孙武说:“可以。”于是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以吴王的两名宠妾为队长,命她们手持兵戟。孙武指导口令动作:“前,就看心头的方向;左,看左手的方向;右,看右手的方向;后,就看后背的方向。”妇人都说:“好。”约定既已宣布,就摆设斧钺武器,随即再三告诫。于是击鼓发令往右,妇人皆大笑。孙武说:“约定不明,号令不熟,是将领的罪过。”又再三告诫而击鼓宣令往左,妇人又大笑。孙武说:“约定不明,号令不熟,是将领的罪过;既已明白而不确实执行,是官兵的罪过了。”就要斩杀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看,见到即将斩杀爱妾,大为惊骇。急忙下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我没有这两名侍妾,也会食不知味,希望别杀她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君之命为将,将军在军中作战,不受君王命令的约束。”(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就斩了队长两人以示众。用第二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妇人左、右、前、后、跪、起都合乎标准,不敢出声。于是孙武派人向吴王报告:“兵已整齐,吴王可试着下台观看,只要吴王想要用她们,虽是赴汤蹈火仍然可以。”吴王说:“将军放手休息了,我不愿下台观看。”孙武说:“吴王只是喜欢我的兵法言论,但不能实际运用。”于是吴王阖庐知道孙武能用兵,终究以他为将。吴国后来向西攻破强大的楚国,进入郢都,向北威震齐国、晋国,名声显赫于诸侯各国,孙武的帮助有很大的功劳啊!
据《新唐书.忠义.张巡列传》,张巡读书不超过三次,就能终身不忘,写文章也不用打草稿。固守睢阳时,士兵和居民,一见面问其姓名,之后没有不认识的。与叛军令狐潮和伊子琦,历经大小四百战,斩杀敌将三百、士兵十几万。张巡用兵不曾依照古法,率领大将教导士兵作战,要各自随机应变。有人因此问他,他回答说:“古时人情敦厚朴实,所以军队分左右前后,大将居中,左中右三军皆可望见以统一进退,如今胡人拼命奔驰猛冲,如云聚合,如鸟离散,变化百出,所以我只让兵知将意,将知兵情,上下配合,人人各自为战。”其武器盔甲在作战后取之于敌,不曾自己修整。每次出战,不亲临军阵中,有败退者,张巡已站在那里,对他说:“我不离开此地,为我决战。”士兵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皆以一当百。张巡待人不疑,赏罚信实,与士兵同甘***苦,故能以少击众,未曾失败。被围困日久,起初杀马而食,马既已竭尽,而及老弱妇孺,大约吃了三万口人。人知道自己将要死了,也毫无反叛之心。睢阳城被攻破时,遗留下来的人民只剩四百人而已。
说明
太史公曰:“世人每称扬战法,皆提及《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上多有,所以不再论述,而谈论他们的实际作为。常言道:'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孙膑设计庞涓算是很睿智了,但却不能预救自己免于刖足的刑罚。吴起劝说魏武侯,凭藉地形险要不如有德,然而自己施行于楚国,却因刻薄暴戾、缺少恩德而丧命。可悲啊!”
《孙子兵法》立于兵学经典之首,孙武的行事作风也不同于孙膑、吴起。《孙子兵法》中言:“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见好友伍子胥被迫自尽,骄奢的吴王夫差已容不下忠臣,孙武很可能在晚年退隐。
其实《孙子兵法》隐含着孔子的“仁”、老子的“道”。孙武虽然不反对战争,但主张“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惨烈造成双方的伤亡,并非是好的作法,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也是孙武希望的理想境界。
张巡文武双全,博览群书且精通兵法,其战术灵活,不依古法,用兵“云合鸟散,变态百出”,正合《孙子兵法》所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张巡、许远为了保全江淮地区而死守睢阳,以寡敌众,为安史之乱时最惨烈的战役。两年的艰苦防御,阻止了叛贼向江南进攻,使江淮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关中,也让唐军反攻获得了准备的时间。天下不亡,睢阳血战具有不可抹灭的功劳。平定安史之乱,又与张巡的卓越战术密不可分。
张巡“守一城,捍天下”,城破被俘,众人见而悲泣,张巡说:“你们别怕,死,命也!”行将就戮时,依然从容。(据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张巡“为君父义死”(《旧唐书》),成为后人忠义的表率。
更衣范冉 广被孟仁
gēng yī fàn rǎn guǎng bèi mèng rén
注释
(1)范冉:字史云,东汉陈留外黄(今属河南)人。自幼贫困,为官清正。曾向马融学习五经,后被任为莱芜县长,故人称范莱芜。
(2)孟仁:本名孟宗,避吴帝孙皓名讳而改仁,字恭武,三国时代江夏(今属湖北)人。幼年丧父,侍母至孝。吴国大臣,官至司空。
语译
范冉和朋友换穿同一件好衣服,孟仁的母亲为他缝制大被子。
人物故事
范冉年少时和同郡的尹包是好友,一起到别人家作客,到了门外,尹包年纪较大,穿上深红色衣服先进去,等他出来,脱下衣服再给范冉穿去作客。
据《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汉桓帝时,以范冉任莱芜长,正逢母亲过世,没去上任。后来被太尉府征召,因性情躁急不能随俗,常佩带熟牛皮上朝(提醒自己像熟皮一样柔韧缓和)。遭党人禁锢后,就推着小车,载着妻儿,以捡拾维持生计,有时住客店,有时在树下过夜。如此十几年,才搭建草房住下来。所住简陋,有时粮米用尽,依然神态自若,言貌不改,乡里歌颂他说:“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甑:zeng,ㄗㄥ?,蒸煮食物的瓦器。釜:fǔ,ㄈㄨˇ,铁锅。)
直到党禁解除,同时被三府征召,就接下司空府的任命。七十四岁在家中过世,临死前告诫儿子说:“我生在一个混乱的世代,正逢风俗奢侈,生时不能匡正世道,济世救时,死了如何忍心和世俗相同!一断气便帮我更衣入棺,换上平常的服装,衣服足以遮蔽形体,棺木足以装下身子就好,入殓完便即刻埋葬。墓前的祭品,干饭凉水即可,不要认为这些饮食物品低下。坟上的封土,高度足以藏身即可。别让乡人亲族有所负担啊!”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对孟仁的记载,裴松之注引了《吴录》及《楚国先贤传》的说法。
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孟仁年少时跟随南阳李肃学习。他母亲为他缝制厚大的被褥,有人问其原因,母亲说:“小儿无德招致客人,求学的人多贫寒,所以做大被子,也许可以和气味相投的朋友多接触啊!”孟仁读书日夜勤劳不懈怠,李肃感到惊异,说:“你是当宰相的人才啊!”
起初孟仁任骠骑将军朱据的军吏,带母亲住在军营。孟仁既不得志,又夜里下雨屋子漏水,因而哭着向母亲道歉,母亲说:“只应以此勉励自己,何必哭泣呢?”朱据知道了这件事,派他担任监池司马。在监池司马任内,孟仁自己编织鱼网来捕鱼,腌制成鱼干寄给母亲,母亲退还给他说:“你身为鱼官,却把鱼干寄给我,没有避嫌啊!”后来孟仁升迁吴县县令,当时都不能带家属前往任职,他每次得到应时的食物,就寄给母亲,常不愿先吃。
据晋代张方贤的《楚国先贤传》,孟宗母亲喜爱吃笋,冬至快到时,竹笋尚未生长,孟宗进入竹林后哀叹,笋因而冒出,得以供养母亲,大家都认为是因为孟宗至孝感应上天,才引发竹笋的生长。
说明
范冉自小生活清苦,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是和好友***穿。有一回离职后很久没煮饭,以致炊具满是灰尘,锅子生出蠹鱼(蠹虫。蠹,du,ㄉㄨ?)。从此,“甑尘釜鱼”的典故成了清正的代名词。范冉除了临终要求儿子杜绝奢侈,治丧一切从简,生前也绝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馈赠。东晋《袁山松书》曰:“范冉辞官后,曾叫儿子去捡拾麦子,捡得五斛。邻居尹台送给他一斛,嘱咐儿子别说。范冉知道后,即刻要儿子回送六斛,说麦子已经混杂了,绝不敢接受。”范冉贫困时尚且如此,何况居官之时,不愧为清廉的典范。
孟仁“哭竹生笋”是二十四孝中著名的故事。孟仁的孝心和勤学背后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不仅照顾儿子避免受寒,也担心儿子的朋友因生活贫寒而受冻,所以做了大被子。后来孟仁自己捕鱼寄给母亲,但母亲为了避免儿子沾上贪污嫌疑,仍原物退回。母亲对孟仁清正仁厚的身教,必然对孟仁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