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
《发达的古代农业》需要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下面我整理了《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帮助倒闭大家。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1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程度发达,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把握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便更好的服务现实,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教材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较,大胆回答,积极发言,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教材整合:
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感知目标
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
讲授新课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认识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进行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展示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讨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第一小组讨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第二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地位、生产结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示。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展示:1.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2、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戏剧入手,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绕着四个问题,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易于建立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反思2这课内容是第二册必修教材的第一课,所以在设计教案和学案的过程中要从全盘考虑,首先让学生从目录看起,把握本册书的全局,努力做到理清线索,把握思路,宏观掌控。这样形成了目录部分的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古代、近代和现代;两个地区:中国和世界。发展规律: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近代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其次,引导学生看第一单元前言,使学生明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农业与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古代出现的经济政策及影响。
有许多学生对历史朝代不甚清楚,所以需要教师再次呈现古代中国的发展线索:
公元前21世纪前: 原始社会
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公元前475-1840年 封建社会:
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以此让学生明白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把握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线索脉络。让学生课前阅读,做好预习,再上课,效果就会好多了。
更多相关文章:
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 高中教学反思《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3. 《雨巷》教学反思
4. 采薇教学反思
5. 秋水教学反思
6. 高中开学教学反思
7. 《边城》教学反思
8. 氓教学反思
9. 离骚教学反思
10. 马嵬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