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呢?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确实是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也没有任何他谋反的证据。后来,康熙晚年的时候已经间接给他平反。乾隆时期又恢复了他所有的名誉。法律上的一个原则,就是"无罪推断"。没有发现犯罪的证据,就只能先判断他无罪。既然没有发现鳌拜有谋反的确凿证据,就不能说鳌拜有罪。

当然,也不能肯定的说,鳌拜一点谋反的动机都没有,但即使有,也已经烂在他的肚子里面,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表达过。既然没有任何人见过鳌拜这个人透露过取康熙而代之,或者另立新君的言论,就不能判断鳌拜有谋反之意。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说,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鳌拜是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的。

鳌拜之所以被康熙锁拿,被一撸到底,还是因为君权和相权之争。当时鳌拜已经在朝堂上一言九鼎,过足了呼风唤雨的瘾,就开始日益跋扈,对皇帝没有敬意。偏偏康熙又是一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少年,而且他又是爱权之人,自然就对鳌拜非常不满。到了康熙亲政的年纪,鳌拜又出来百般阻挠,这怎么不让康熙怒火中烧?!

鳌拜就像一座大山,死死压在康熙头上,而且这座大山丝毫没有松动的趋向,时不时还来个泰山压顶,把康熙的脑袋瓜子砸上几个大包。即使康熙知道鳌拜没有谋反之意,也不会容忍这个鳌拜。虽然没有鳌拜,但如此专横跋扈,把君主的权利都抢去了,还在拳头里面捏着,硬是不肯归还,这个性质也仅仅比直接谋反的恶劣稍弱一点。这样的一个权臣,换成是任何一个大脑正常的君主,都万万不可容忍。

何况,鳌拜还有进一步跋扈的趋势,现在没有谋反,不代表以后不会变质,有了谋反之意。要知道,权利可以使人变质。鳌拜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那是铁杆的大忠臣,但过了几十年的,人越来越老,地位越来越高,性格越来越跋扈,鬼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所以,鳌拜被康熙搞下去,一点不冤枉。活该。

很多人对鳌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影响。

《鹿鼎记》里说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在大清朝入关过程中建下赫赫战功,成为了顺治帝临终前指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其实,即使您翻遍翻烂清初各种史料,虽然可以在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以及松锦会战这些战役中找得到鳌拜的身影,但很难说得出他到底建立过什么战功。

究其原因,入关之前的鳌拜只是军中偏陴之将,只知拎着刀子跟随着大军冲冲杀杀,完全是龙套角色。

鳌拜是个粗线条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黄牛一样,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这也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忠心耿耿?好汉。

鳌拜跟着皇太极从小兵混到了镶黄旗护军统领,自然对皇太极感激不尽。

皇太极死,当野心勃勃的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争立,鳌拜一门心思认死理,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非先帝(皇太极)之子不立。先是拥戴豪格,后来又拥戴福临。结果福临(顺治帝)继位了,即鳌拜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来了。

当然,多尔衮没有倒台前,鳌拜也很是吃过一些苦头。但这些苦头,在多尔衮死后,全部转化成丰厚的政治回报,他因之成为了顺治的心腹重臣。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病危之时,鉴于多尔衮专权的恶例,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异姓大臣为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无力视事;苏克萨哈则是从多尔衮阵营投诚过来的,人望低,没有什么话语权;遏必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是鳌拜的跟屁虫。如此这一么来,就凸现出了鳌拜的?权臣?形象。

但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对新皇帝康熙有过不臣之心,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想过要篡位自立。

但长大成人的康熙却把鳌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类野心家,处心积虑、精心设置,布了一个局,让众多少年侍卫同时发难,把鳌拜捆成了个大粽子。

在《鹿鼎记》里,?擒鳌拜?情节被写得惊心动魄,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历事三朝的鳌拜已年近古稀,体弱力衰,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被擒全过程乏善可陈。

康熙一开始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但是,根本查不出鳌拜任何篡弑的证据,只好悻悻然终免其死罪,宣布禁锢终生。

年事已高的鳌拜不久被折磨死于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