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北战争,守住淮河就是守住了“家”
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地理南北分界线,高耸巍峨的秦岭阻隔着南北气流的交换,同一座山而两侧气候却迥然不同。秦岭-淮河线以北,是寒冷干燥的北方,是骑马放牧的游牧民族,而秦岭-淮河线以南,则是温暖湿润的南方,是鱼米之乡的农耕民族。这条分界线不仅是我国的地理分界线,更是我国古代的战争分界线,北宋与南唐的战争、南宋与蒙古大军对峙,都围绕这条分界线展开。淮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魏国四次征战淮河濡须口,据史料记载,草船借剑的故事就发生在濡须之战中。作为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的淮河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南北战争中的地位也非比寻常。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条传奇河流背后硝烟弥漫的战争故事。
一、历来古代的南北战争
1.中国古代数次南北对峙分界线
在战争的初期阶段,北方地处平原,地形平坦视线开阔,游牧民族的骑兵占据很大优势。北方势力往往迅速占据长江以北的土地,但高耸的秦岭与水系纵横交错的淮河相互连接,构筑起一道天然的“万里长城”,南方政权占据有利的地势,士兵善于水路船战。而北方骑兵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不能发挥出来,南北双方陷入僵局,这就形成了历史中延续多年的南北战争。
观察历代南北战争的分界线,我们会发现,这些界线大部分沿着秦岭-淮河一带,上至黄河下至长江。这一中间地带被学者称之为中间地带,南北战争僵局的打破是从一方势力跨过了中间地带,发起全面进攻开始的。如此难以行军的地方,为什么历代兵家打仗都要靠这条分割线扭转成败呢?这说明南北方势力在此争斗是必然结果,若有一方势力打破平衡,战争局面必然会出现扭转。历史上的南北战争多是北方势力突破长江成功,进而统一全国。
2.易守难攻的天堑之地--长江流域的独特地理优势
长江地势险要,滔滔江水一泻千里,在《三国志·三少帝纪》早有记载:“比技量力,(吴楚)不足与中国相抗,然自上世以来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用陆钞,不利则如水。” 长江流域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是历来起兵打仗的必争之地。
长江防线绵延长达数千里,沿长江湖泊众多,虽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防守起来也并非易事。
况且长江也并非不可逾越,每年11月份,长江流域水量骤减,昔日里湍流不息的长江会进入为期6个月的枯水期,此时的江面宽度和深度都会减小。春秋时期的秦国在长江枯水期渡江战胜楚国,满清王朝跨过长江吞并南明,从历史上看,任何丢失了长江一带的南方政权都无法维持政权的长治久安,说明了长江淮河流域对于南北战争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说“得淮河者得天下”
1.淮河的地理位置与优势
中华地大物博,古人将它们看成是神的象征。淮河也是“四渎”之一。《礼记·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淮河流域水流湍急,江面宽阔,丰富的水产资源以及肥沃的土地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会置之不理。从自然物资和战略地位上看,南北战争中淮河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于北方政权来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地历来难以攻克,秦岭山脉更是难以逾越,淮河是唯一的战争突破口,找到南方政权的防守缺陷就可以突破防线,虽然突破防守有难度,但是对于北方政权来说,淮河是进攻中原的最简便的方法。
首先占据淮河流域,以淮河作为战争的后方补给,前方军队可以一路攻克城池,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南方政权都会拼尽全力守住长江淮河流域,淮河地理位置特殊,淮河是长江防线的延伸,北方军队若要贸然前行,必会遭受前后夹击,粮草供给也会被切断。淮河对于南方政权的防守格外重要,防守住长江淮河流域就拥有了南北战争优势,北方需要付出千军万马的代价才能攻破南方的天然防守,南方政权如要北伐,同样具有优势。
2.淮河流域的历代战争
历史上因为攻克淮河顺利吞并中原的王朝不算罕见,因淮河失守而亡国的国家也很多,隋朝攻打南陈、北宋吞并南唐皆是如此。
南方政权利用淮河的凶险可以抵挡北方千军万马的进攻。例如赤壁之战,面对魏国的不断猛攻,吴蜀两国利用长江淮河流域优势,趁曹操千万大军渡江之时火烧连船,曹操因此元气大伤,从此确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再如淮河流域的濡须口,是三国时期吴魏濡须之战的发生地。
魏吴两军在濡须口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厮杀,魏军攻打数次依然不能成功。直至曹魏及西晋伐吴时,再也没从濡须口经过。这些战争说明了淮河对于防守的重要地位,利用淮河的水系可以阻碍北方骑兵,运用好淮河的地势,可以用防守代替进攻,以少胜多。
南方政权的落败往往是从淮河领域失守开始的,例如在北宋与南唐的战争中,南唐采取的是防守战略,在重要南京、武昌等地关口设重兵把守。
而北宋在南京上游利用浮桥渡江,采用迂回战术从后包抄,南唐的兵力分散一时间无法及时调度救援,北宋一路攻克南京、常州等地,南唐后主只能束手就擒。再如,元朝攻打南宋之战,淮河流域地势凶险,连剽悍的蒙古大军都不能贸然尝试。
元世祖忽必烈放弃直接攻打长江,在地处南阳盆地的襄阳、樊城发动了宋元襄阳之战,南宋将领吕文焕投降。元军沿汉水继续攻打长江流域,失去屏障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此后的南宋一败再败,最后被蒙古大军吞并,宋朝就此灭亡。
历史上诸多战争说明,窥中原者,必得淮泗。虽然长江至关重要,但是经典战役也说明了如果单单靠守住长江是不能赢得战役的胜利的,北方势力深知淮河的重要性,不惜迂回前进也要攻占淮河。
千里布防等于千里不防,巧妙运用防守以少胜多,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古代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淮河便是地利。
3.守江必守淮,得淮河者得天下
从南方政权的角度分析,依托淮河地区可以作为缓冲地带,密集的河网可以阻拦北方的骑兵。虽然淮河水系纵横,但是能够进出船只的通路有限,可以安排兵力集中把守,这样有利于增强南方步兵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虽然长江是天险之地但是占据了淮河就占据了南北统一战争的制高点,守住了淮河就守住了南北战争的先机。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失去淮河就失去了最好的地理屏障,北方就可以毫无忌惮地进攻。
从北方政权的角度分析,北方政权只需要抓住时机率领几路精锐部队就能突破包围,一举攻克长江。由此看来南方政权更多的是消极防守,北方政权通常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北方势力若想突破两级对峙的局面,必须要与南方政权争夺长江上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占据后,从长江中游顺势而下,控制荆襄等地区,可以一举突破长江天险地势,南方政权则优势不在,攻破指日可待。
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才能成功。淮河相当于是长江的一道保险,西与秦岭相连、南通长江诸多水域,自身水系错综复杂,占据淮河后再无险要之地,守住淮河,等于是守住了长江的咽喉。由此看来,守江必守淮,得淮河者得天下。
四、独立淮河暮雨时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得淮河者得天下”具有许多的历史事实进行佐证,我们可以从这些南北战争中了解到拥有独特地域优势的淮河注定是南北战争的重要战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淮河边看着朦胧细雨、过往船只,不禁有感而发:“船兵归后骄兵去,独立淮河暮雨时”。
得淮河者得天下,这句谚语南宋的诗人应该会更有感触,杨万里独自欣赏着淮河雨景,心中一定会感慨万千。
历来兵家必争的淮河,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多少刀光剑影都融入在秦淮烟雨中。大江东去浪淘尽,朝代交替,历史更迭,无数士兵将领在淮河奋力争斗直到一腔热血挥洒在淮河的土地。历史总会继续书写,他们的名字终会被忘记,不变的只有滚滚向前、川流不息的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