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为什么往往发生在家庭贫困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
随着近年现代化脚步的加快、生活形态的改变,社会治安的恶化已成为心中的痛。其中,最大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充斥着享乐、坠落与。使得一向安静的校园也存在了的阴影。校园发生事件逐年提高,行为的伤害也日趋严重。使得校园问题,一夕之间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一、校园及其现象、危害
所谓的校园是近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以语言、或明显的肢体动作侵犯他人,使对方感受到威胁、痛苦或身体上受到伤害。从广义上来说:应是指发生于校园内的所有行为,包括同学彼此间或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学校的破坏行为等。然而在我国发生最多的是学生间的行为,所以狭义的校园是专指学生对学生暴行。至于的形态,则不一定非限定于要造成身体或物质的伤害,凡是口语恐吓、辱骂、被迫做不喜欢做的事、被故意侵犯身体、被故意陷害、强借物品乃至殴打、勒索等均应包括在内。
(一)校园现象
从近几年学生管理情况来看,校园现象有逐步增长之势。据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0.5%的学生面临校园的威胁 。综合近年来各报章的报道,职业中专,普通中学的校园问题比重点中学和大学严重得多。因此,我根据本部分学生和心理学老师提供的案例可以把各类校园现象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力量和心理。
1.语言。语言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力量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在校园现象中最为普遍。据警校学生反映,力量在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力量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因为已经对人性有歪曲的认识,严重的很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形成,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对施暴者也有极其严重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得不到满足。
3.心理。心理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
(二)校园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纸已经披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学生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学校、家长才会得知,才会进行处理。那么在学生受害期间,受害学生必然在学习、生活和其他各方面都受到影响。简而言之,校园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的阴影当中,学习成绩一般都下降严重。甚至有些学生由于受到严重伤害不得不住院治疗或者休学,正常的学习被迫中断。而对于老师实施的侵害行为,一般都会导致受到伤害的学生畏惧学校,不愿意再去上学。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对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其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人,孤僻,偏激。对施暴者,有可能导致其形成人格,走上犯罪道路。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对青少年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从小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如果这种校园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会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的成因
(一)个人方面:
1、张黛眉、谢淑芬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的学生有社会认知缺陷的现象,他们对人际互动情境中的讯息归因、问题解决策略方面都出现僵化。其它如脑神经功能的失调、的慢性疾病等也都与攻击行为有一定的相关 。
2、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向他人索钱,满足个人需求。
3、仗着认识一些帮派大哥人物,有靠山而欺辱人。
4、被不同帮派吸收,凑钱孝敬老大,或为组织筹钱,进行恐吓勒索。
5、电视,电影动作,幻想自己当老大而耍狠,或以解决人际间的磨擦。
6、感觉家庭前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社会功利有无情,因而反抗家庭、社会、学校,胡作非为,铤而走险。
7、学校过渡的容和姑息、加上社会的过渡保护,使多数的青少年形成温室的花朵,只知收获而不知耕耘;只要享受权利,却不愿去尽义务和责任;过分自我中心而无法尊重他人;争辩或强词夺理,面对困难不愿解决,只知反抗逃避,使得与父母、师长或非我族类的朋友冲突不断。
8、此时的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人来得控制自如,在遭遇情绪不稳定、挫折或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以发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9、自信不足,耳边的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互动来往,整日沉默寡言,与外界隔绝,缺少同样的良性,是值得令人正视的问题。
10、缺乏适当的沟通技巧,说话长不经修饰脱口而出,甚至习惯以骂人的方式互动,令人感到难堪而引发冲突。
11、缺乏成就感的一种转移,学业的挫败、师长中的危险分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只有以打架等行为来压过别人的气势,已获得赢的优越感,证明自己不使用
12、以暴制暴,有时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被冤枉,觉得难以受及不平衡,所以选择解决,或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承担责任,所以常喜欢替人抱不平,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
(二)、家庭方面:
1、父母和家庭因素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包括:父母的健康情形、管教方式、或亲子互动关系等。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友伴,生活缺少重心,学习没有目标。
2、管教方式不当:如过于严格易导致反抗攻击;过于柔弱易养成子女说谎或欺骗行为;放任不管则易使子女任性、放肆;期望过高易造成子女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而紧张不安或投机取巧;父母(棒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
3、亲子关系疏离:在冷漠、拒绝的家庭关系中,子女情感的舒解与进化、处理情绪问题的行为模式,将受到不良的影响。如与人保持距离、以冷漠猜忌的态度对待他人,如此与人很难建立亲密的关系,将使其一直生活在不快乐的阴影下。
4、破碎、单亲家庭:根据以往研究,自幼失去父或母亲,会造成缺乏性别认同之人格发展上的困难,不论国内外的调查均发现:青少年属于破碎家庭的比例较一般的为高。家庭教育功能不彰:父母对子女态度形成影响比父母给子女的遗传因子影响更大。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是每一为人父母者关心的首要问题。
5、贫困、失和家庭:国内外调查均显示:青少年犯罪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另一方面,夫妻常久不和会造成子女紧张不安、阻碍其正常情绪的发展,促使其向家庭外寻求补偿,往往因结交恶友或忌妒或攻击他人以为补偿。住居环境不良,住居环境不良会对成长其间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示范或诱发犯罪等负面影响。
6、言语:父母以讽刺或刻薄的口气责骂孩子,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很大的杀伤力,孩子容易经由模仿使用相同的语言对待同学,极易引发人际冲突。
(三)、学校方面:
1、学校学习的失败,常与未来破坏行为的出现与成人后的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不适应有因果关系。学校无法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适当的标签学生、不一致的行为管理、不实用的课程、不当的体罚、及缺乏有效的增强等,都是造成学生行为的因素。
2、生活挫折多于成就:对于学业低成就的学生而言,是爹不疼、娘不爱、师不理的一,来自家庭、学校、同伴间的挫折,往往使其更加自我放弃、或认同于不良的文化 , 而将成就感建立在拳头上。
3、同伴团体的压力:很多的案例显示,青少年发生破坏学校公物、打架等行为,常都受同伴压力的影响或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而盲目的跟从别人从事一些攻击行为。
4、学校制度不够落实:老师无法有计划的行为偏差的学生,造成彼此感染、彼此学习模仿,上课捣蛋习惯、下课打架闹事,无视校规的存在。
5、老师能力及知识不够:老师本身欠缺的技能,无法有效的学生,而有的老师热衷于收入高的副业,却放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未能真心诚意的开怀学生,也是一大主因。
6、老师权威的低落:由于家长的教育水准大幅提升,使得老师的知识水准看起来微不足道,再加上电视及报纸等媒体的泛滥,并提供比老师所教的还更新奇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而无法产生有效引导学生的力量。
7、师为尊,生为卑:师生双方建立在权力基础上,谁有权力谁赢,一旦学生也有权力,如表达不满、相向、便不法容,而导致双输的场面,因此,现代的老师应抛开尊卑观念,培养愿意聆听、尊重及接纳的态度。
(四)、环境方面:
1、传播媒体的泛滥:电影、电视、众抗争等,让青少年在英雄崇拜的过程中,错误的相信:是解决事情的最佳途径。并可在现实生活里,有机会模仿(大哥)、认同与实现英雄崇拜的错误信仰。
2、不理法律:青少年心智未成熟,,很少考虑行为的后果,根本没想到行为所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及后果。
3、重智重利的价值观:对于其他的德育、美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培养训练,所以每当孩子犯错时,师长常以责备、写悔过书的方式解决,有时青少年只为避免处罚而做妥协,在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成长学习,很容易又再犯相同的错误。
4、黑道势力的猖獗:因治安的败坏,青少年学习与模仿到以黑道来撑腰,认为只要有后盾,什么事情都不用担心,并可在金钱及他人的畏惧中获得甜头。
(五)、被害学生的特质:
1、被嫉妒型:因成绩优良、家境富裕、面貌较好等,而遭人嫉妒加害。
2、自大型:态度傲慢看不起别人、说话及行为夸大,易与同学产生纠纷冲突。
3、自卑型:觉得自己是弱小、笨拙或多病的,易受同学欺侮。
4、孤独型:单独上下学、独来独往,易落单成为受害者。
5、福贵型:常上福利社、常带贵重物品、常拿钱给同学,常请吃东西。
6、好欺侮型:凡事气吞声、不追究。
(六)、加害学生的特质:
1.怀恨报复型:与他人有冲突或受到欺侮、或觉得老师处罚不公不当,因此心存不满或怀恨在心,以报复来讨回公道并消除愤怒。
2.游戏作弄型:因模仿、恶作剧、好玩或为了与众不同,而产生欺侮同学或破坏公物的行为。
3.投机取利型:为了生活享乐,在校内勒索他人金钱或物品,若有不从者则相向,使被害人心里产生恐惊。
4.防卫过渡型:不满同学对其违规行为的举发,或预测自己可能受到攻击与欺侮,或受到对方的挑衅,于是事先召集帮手,埋伏袭击对方。
(七)、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校园的成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在不同人身上反应就不相同。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校园形成的根源,可以从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
1.从犯罪心理结构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结构有三个子结构,即动力结构,调节结构和特征结构。动力结构是犯罪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个体活动起定向作用,而调节结构对犯罪人的动力结构起加强或削弱、发动或终止的调控作用,对其动机与行为起协调与监督的作用。特征结构显示出个体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区别于他人的某种特征。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罪意向的萌发,是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标志。而犯罪心理外化为行为,是以主体具有犯罪心理作为内因,在和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的,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外化为犯罪行为的。
2.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生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发生的一大诱因。
(1)、精力过剩与缺乏支配能力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因而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支配过剩精力的能力,在外界不良因素影响下,精神空虚的少年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性的活动,如打架,斗殴,抢劫等。
(2)、好动好奇与认识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心理上的探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但由于心理发展,特别是认识能力的发展不成熟,思维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难以找到正确的宣泄方式。
(3)、兴奋性高与自控力差的矛盾。青少年的腺体发育还未成熟,尤其是脑垂下腺还不成熟,因而兴奋性高,情绪波动大,心境不易持久,与此同时,少年的意志品质尚未发展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青少年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与冲动,导致不良行为发生。
(4)、性机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矛盾。青少年性机能渐渐发育成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向成熟过渡,并产生朦胧的性意识,如在异性面前怕羞而又被异性所吸引,有些青少年因此而开始初恋;对性机能有好奇和新颖感,但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却落后于性机能的发育成熟。这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就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推动青少年犯罪的需要往往是:膨胀的物质需要,嫉妒,逞强好胜,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通常不稳定,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结构是由于个性心理结构内部因素矛盾突出而形成,由此可以了解,校园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要解决校园的问题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预防的基本措施
(一)、家庭方面:
1、重视家庭生活:
现代父母常因工作忙碌无太多的时间陪孩子,故多以宠爱及无限制的物资享受,来弥补对孩子亏欠,其实孩子成长过程的空虚是无法弥补的,孩子的教育不是金钱可达成的,只有多一点点心思,多抽时间,才可陪孩子快乐的成长,否则若子女的行为产生偏差,再赚更多的钱也终究徒劳无功。家长应做到:
(1)、倾听、了解、接纳、同理:
尊重并欣赏子女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多些关注、多些了解、欣赏与肯定、尊重与接纳,对其嗜好勿干涉过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对立,才可促使其建立自尊,增强学习动机,发现自己的价值。
(2)、父母以身作则:
避免以解决彼此的争执,造成错误的示范。也不可在子女面前批评老师或学校,以免子女误解意思,造成师生对立。
(3)、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力:
父母应提供子女培养挫折容力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但应随时注意其情绪的反应,适时给予接纳支持及明智的行事方针,妥善训练其坚强的挫折容力、情绪控制力及自我克制力,对已形成的偏差行为,有耐心地慢慢疏导,以助其步入正途。
(4)、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
家庭的幸福操纵在父母的手中,因此,父母之间的体谅、相爱、互敬、互信都是子女学习的最真实的典范,也只有在爱的环境,父母管教态度上有所***识,才能孕育孩子健康成熟的人格。
(5)、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
对子女建立适当的期望水平,避免给予过高的压力,以免造成过多的挫败,而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学校方面:
1、行政措施方面:
(1)、重视校园问题的存在,举办防范措施学习,充实老师事件的处理及防范技能,并学习处理冲突、破坏与意外事件技巧。
(2)、建立(校内危机处理小组),并发挥其组织功能。给予警卫人员完善的设备与训练,加强校园门禁,以有效的处理事件及维护校园的安全。
(3)、与学区警局建立(警备网)平常可取缔学校附近不良的游乐场所,减少学生受害机会,一遇紧急事件则可迅速支援。
(4)、推行校园伦理教育,促近师生良好关系,减少师生对立,重视师生平等的双向沟通,增进情感的交流。
(5)、辩别倾向学生有兴趣之课外活动,引导其将过多的精力,发泄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机会,并可增加参与学校生活的动力及成就感。
(6)、结合校外的社会资源,如、心态卫生中心、家扶中心、社区义工等单位,***同进行行为青少年的工作。必要时予以转介服务。
(7)、学校生活教育与学科教育并重,并加强法律常识教育、性教育、人机关系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处理冲突及情绪处理的课程,使青少年得以顺利的成长,建立互敬互重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
(8)、主动与家长,以联络本、、家访等方式,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发展的形态,并能及早处理正常或异常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使其在未恶化之前获得适当的。
(9)、在经费的许可下,尽量改善环境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活动中心等,配合休闲生活教育,指导青少年从事有益身心的康乐活动。
(10)、学校之作为不以升学或考试成绩为判定学生好坏的标准,以免造成低成就学生的挫败,造就少数的明星学生可能会因此牺牲更多的学生。
(11)、学校建筑物的建造规划、夜间照明设备的架设,都应以尽量减少安全的死角为原则,并加强巡逻、装设警铃、监视器或保全设施,以减低行为的发生。
2、训导措施方面:
(1)、师生沟通的管道,使受害学生愿意主动报告校方,且学生主动沟通能够消除心中的疑虑,有效协助处理受害事件。
(2)、加强校园巡逻,尤其是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都应增派人员巡查。
(3)、检讨学校的一些规范、措施是否有不明确或不合适宜的地方,一些奖惩制度是否能更、更合理、更公平、更清楚、更有效的指导与约束学生的行为。
(4)、已犯过错的学生,多予服务表现的机会,使其获得肯定,而能培养负责守法的精神。
(5)、引导老师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促进师生的良好关系,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 ,才能减少彼此间的对立与冲突。
(6)、学校之生活管理,应采取得立场及坦诚讨论的态度,不宜经常使用严格禁止或责备的方式。
(7)、落实导师制度,老师的注意、谅解和关心,可以察觉学生的异常缺席、身上的受伤痕迹、是否和同学起争执、是否和校外不良人士交往、及其家庭是否有严重的问题等,对于校园的发生,有防微杜渐之效。
(8)、加强防范的宣传,如谅解加害者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何辨识潜在的加害者、如何避免成为受害者、如何因应被害的情境、及事后该如何求助与保护自己等。
3、措施方面:
(1)、对待的学生,主动列入对象,持续追踪,并与家长保持,以揭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2)、加强老师的能力,使其能及时预防或适当的、出理冲突事件。
(3)、重视亲职教育,加强家长家庭经营理念、及管教态度、方法的提升。
(4)、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需求,对于有倾向的学生,应建立基本资料,以便采取适当的教育,协助其自我探索,认识自己的性向、兴趣、能力及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5)、加强个别与团体的商,协助其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情绪处理能力、问题反应能力、及自我肯定训练等,以有效减少校园的事件。
(6)、以每个学生为对象,以早期发现预防行为的发生。
(7)、对于有行为的学生,必须寻求全校老师的***同理解,取得***识,针对问题行为形态,实施有效且持续性的措施。
4、老师角色功能方面:
(1)、掌握班级气氛、同学间的互动,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多给予学生赞美及获得成功与肯定的机会,避免彼此间的摩擦或疏离感的产生。
(2)、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应能积极倾听,并能表示关怀接纳,耐心教导、守法观念。并加强其对法律的认识,修正其逞英雄、找、立即享乐来获得满足与肯定的不当价值观念。
(3)、发现学生有倾向时,应主动向校方反应及与家长,***同防范。
(4)、随时检查自己的管教态度,是否在言语上威吓或放话处分,造成学生与老师、学校的对立,或不把师长放在眼里的情形,努力减少不公、不当的管教方式与态度。
(5)、加强学生对行为的认识,特别是高危险的,教导学生学习破坏行为的替代行为及情绪处理之方式,及遇到时应及时求救。并使学生具备危机意识,避免结交不良的朋友及行径阴暗的小巷或偏僻的地方。
(6)、父母的督导及支持程度,对青少年的行为有抑用,因此,教导父母教育青少年应有的理念和技巧,帮助父母能采取适当的管教态度和方法,以减少青少年行为的发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7)、不要公开责备及加上坏的标签,当学生被羞辱套上坏的标签之后,如坏孩子、笨孩子、问题孩子等,很可能会导致(自我实现恶言)的恶果。
(三)、社会方面:
(1)、加强社会机构的功能,以主动提供各种和活动,增设满足青少年需求的娱乐场所,目标在预防犯罪、初犯和已犯罪者改过。
(2)、社会教育当前应负起教化之责任,设法改正这种社会风气,并塑造、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观。
(3)、社政机关和学校合作,青少年从事正常交际和休闲活动。加强社会民间力量的参与,使家庭、学校、社会得以紧密配合,达到预防的效果。
(4)、大众传播媒体有很多的情节,及污蔑羞辱他人为乐的粗野动作和言语,对价值观尚未明确建立的青少年而言,都是不良及错误的示范。除立法以强制净化媒体内容之外,节目商、新闻书刊编辑者,游戏设计者,都应本着教育理念,适度的修正内容,而老师、父母的指导更是责无旁贷的。
(5)、警政单位对青少年常涉足的不良场所应加强取缔,对于失踪及辍学的学生多加注意动向,与学校积极的配合,并协助学校对事件的处理。
小 结:
校园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不应片面的强调应试教育,要防止教育和社会脱节,正确引导他们用正确眼光观察社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自然而然的了解角色,承担起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