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位高手知道南宁市中山路解放前叫什么街?

草鞋街

关于南宁中山路的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高建0307班

组长:丘世通 成员:汪东强、王军华、郑顺彬、杜岳阳、卢凌志、张良

日期:2005年1月7日

(一) 百年沧桑话老街

1 南门与草鞋街

据几位世居中山路一带的“老南宁”讲述,现在的中山路北段,原来叫做南门,这个称谓早在明、清就有了。南门与现在的南环路交汇处,叫南门口。南门口以南,即现在的中山路南段,原来是草鞋街,也叫南门外,现在还有许多老人这样叫。草鞋街,顾名思义,专门住穿草鞋的人,是当时的“贫民窟”。居民大都是附近江边洋关码头的搬运工、挑夫之辈。上世纪20年代,南门被命名为中山路时,并不包括草鞋街,直到解放后的1952年,当局才将草鞋街与南门“合并”,统称为中山路。

洋关码头现在没有了,但在一个世纪以前,它几乎是南宁惟一的大港口,它的位置当在草鞋街即中山路南段尾部一带江边。清末民初湖南旅桂人士曾宣在他《天南十载》中记述:“邕江东连梧州,广州,西达百色、龙州,此南宁所以为郁水财货聚散地也。而桂南之要埠则非南宁莫属矣。”又说,“要埠之津,乃洋关码头。船舶绵延,桅帆交错,岸上人上船,船上人上岸,南门遂成人烟头面人烟凑集之地,五方杂处之乡。”由此足可窥见“南门”之盛。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其为“旺街”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正因为是“旺街”,所以要顺应“商业贸易”的发展。据南宁市志办年鉴部工作人员介绍,1993年,当局将原来仅4米宽的南门括宽为20米,路面铺上水泥三和土。前后括宽修整的还有民生路,兴宁路,民权路,德邻路,***和路和桃源路。这7条路,两边人行道大都有2层或3层骑楼式青砖房。而中山路的骑楼以其质朴古雅,别具韵味。

2孙中山白话演讲

1921年10月,为筹备北伐,孙中山亲临广西巡视。先生是从广州乘坐宝璧号炮艇蒴江而上,于10月23 日抵达南宁的。24日,25日即与马君武等广西政要策划北伐大计;26日至28 日午后分次分批接受南宁各界的欢迎。开欢迎会的地点有三处:府前街广西省议会大礼堂;纱街南宁商会大礼堂;会馆街的奥东会馆奥华小学操场。

在府前街广西省议会大礼堂欢迎孙中山并聆听他的演讲的,是当时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200余名学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南宁市民革成员的叶鸣先生。叶老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记述道,主持人致欢迎词后,坐在讲台上的孙中山先生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走进学生们用广东白话演讲。先讲三民主义概要和当时国内形式,接着讲《广西善后方针》,要大家同心协力打倒军阀维持治安,发展工农业生产,植树造林,修筑公路,振兴农校,培养人才。“由于孙中山先生白话流利,清楚动听,每逢讲到重要的地方,全场掌声雷动,大家虽然站立一个多小时,不仅毫无卷容,反而精神振奋。”叶先生还记忆犹新的提到,讲演完毕,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不止,直到“赞礼人”大喊“立正”会场才肃静下来。

3.邓小平在光昌汽灯店

1929年,当时执政广西的俞、李因对蒋介石心存芥蒂,于是寻求中***的支持与帮助。邓小平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作为中***中央代表来南宁展开统战和兵运工作的。

1929年7月,当时25岁的邓小平化名邓斌,与中央特科成员龚饮冰一道,由上海到香港,展转到广州、梧州乘船到达南宁,他们一到即赴中山路96号光昌汽灯店接头。据广西党史研究室陈欣德研究介绍,光昌汽灯店原来是一姓雷的人开的米店,铺号“珍发”,底下党组织将他租过来后,在楼下开了个汽灯店,改铺号为“光昌”,以维修、出租汽车做掩护,楼上则是广西特委机关。

根据南宁市党研究室陆文权副研究员介绍,邓小平来邕接头后,住的地方是***和、民乐路口的旧公安局,但是他还是常去中山路汽灯店与广西特委负责人雷经天等同志商量并指导工作。他还与张云逸、俞作豫等同志策动了由***产党人改造、并有***产党人担任干部的广西教导总队的兵变,这正是这一兵变,奠定了当年12月11日百色起义和次年2月1日龙州起义的基础——广西教导总队官兵移师左、右江,起义后成为红七军、红八军的骨干力量。

(二)几度春秋看骑楼

1骑楼下的生意经

60多岁的韦老伯是在中山路长大的,用自己的话说,是老“中山人”。上世纪80年代他在这里做粥品生意,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告诉我们,他有今天,多亏了骑楼。

中山路原来并不是商业街,不像兴宁路、民生路。上世纪五六十年,街上只有几家国营店铺,比较冷清。到八十年代,几个“中山人”蠢蠢欲动,打开门来做生意。卖米粉、做酸东西、烧凉茶,韦老伯也 起了粥品。开始大家把桌子摆到屋里吃的人并不多。韦老伯灵机一动,把桌子搬到骑楼下,谁知这一挪,竟挪也个“万元户”(当时“万元户”可了不得)!顾客络绎不绝,只怪地方小不够坐,老婆一天到晚忙不迭,却还是笑得合不拢嘴,后来又请了两个贵州妹来做帮手。见韦老伯发了,“中山人”纷纷仿效,也都把桌子摆到骑楼下,渐渐地,整条街便红火起来了。“后来有人想来中山路吃饭,干脆就说,去‘骑楼餐厅’吧!”韦老伯说。

“骑楼下吃饭,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早先,我还见一些顾客拿出照相机来照相!”韦老伯还告诉我们,现在他不做了,把门面租给人家,自己一家人在某小区买了商品房居住。

2 夜市已成为邕城一景

中山路夜市堪称邕城一景。

夜幕尚未降临,便有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将装有小轮子的挡车槛横在街两头,禁止车辆通行,仿佛在为食客们吃得有“安全感”而做准备。天色渐渐黑下来,灯还没亮,四处弥漫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香味,街上已慢黑压压一片。忽然,灯亮了,真个有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且是开在“氤氲的雾霭”中!原来都是食摊用细竹竿挑起的透明灯泡,掩映在烟气、蒸气、人气之中,远远望去,犹如斑斓星云。

现在食摊已不再摆在骑楼下了,而是挤上道路两侧,所谓“大排档”是也。而骑楼这时成了“雅座”。不必说北京的油栗,汕头的蛇羹,杨州的包子,银川的拉面;也不必说水铰出自东北,火锅来自四川,羊肉串起自新疆,牛杂碎行自海南,单是那白切鸡、扒鸭、烤鱼、田螺等广西特产,就有无限滋味。用来榨汁的芒果、荔枝、龙眼、香蕉、橙子等也无一不是“广西制造”,真正的色、香、味、美俱全。整个夜市,一直要开到凌晨两三点。

值得一提的是,开饭店的张大姐告诉我们,现在经常有人打电话来订骑楼下的座位。大排挡烟火味很重,又吵,骑楼下清静,午夜后打坐有骑楼“顶”着,不沾“露水”,不影响身体。我们与一位在骑楼下就座的林先生聊天,想不到他竟称此处为“包厢”!“‘骑楼包厢’没有空调包厢闭气的坏处,却有空调包厢雅致的好处。而且,它还给人一种‘远离人间烟火味’的感觉呢”。

3.百年教堂:“以马内利”

基督教堂座落在中山路南段靠近邕江的街尾。据教堂牧师李伟扬介绍,教堂于1907年由英国人“皮边福”建造,还有3年,到2007年就整整一个世纪了。和教堂为邻的教会医院,叫“道救医院”,现在成了南宁一家医院的宿舍。教堂骑楼当然与众不同, 进了“西方文化”和宗教色彩。

骑楼的4根柱子是方型的,但柱子上方则改方头为尖顶,尖顶高耸,颇有点“哥特式”的味道,尖顶之间悬挂一红色十字架。楼上3扇窗户狭长且配以弧顶,与“哥特式”尖顶风格统一,不像其它骑楼,大都是几扇小巧玲珑的“中国式”方窗。骑楼外观略显沧桑,但由于修葺的缘故,并不露岁月剥蚀的痕迹。和所有教堂一样,它显得静穆、庄严和神秘,然而,总觉得缺少点“古色古香”。后来听李伟扬牧师讲述才得知,原来的木质地板和木质天花板“文革”时被“砸”,所以只能以水泥代之,其原有的“古”味就这样被冲淡了。讲坛两旁各写着两个有点像篆体的中文,合起来读是令人费解的“以马内利”,李牧师为我们解惑道,这是西伯来文的音译,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

参观完教堂,已是正午时分,我们出来时发现停在门口的单车竟不见了,找了好久,发现单车竟端端搁在教堂的楼道里!车失而复得,人转悲而喜,这时正好走过来两位神职人员模样的女子,不禁冲她们立即异口同声予以回应:“以马内利!”她们并非如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一脸严肃,而是绽放出鲜活的、充满生气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