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真的“刻薄少恩”吗?

刻薄寡恩看你怎么理解了。

你也可以理解为公正无私,严格执法。

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的核心,或者说他的信仰就是法。而法的核心就是准绳,拉一条规矩,就是铁律,就是高压线,即所谓: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破胜党任,节去言谈,任法而治矣。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以法相治,以数相举者,不能相益;訾言者,不能相损。民间相誉无益,相管附恶;见訾言无损,习相憎不相害也。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

要想国治,就得依法,就得任法,这就是商鞅思想的核心。

而商鞅之所以徙木立信,无非也是向全体国民表明,法的严肃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

其实,要想理解商鞅,一定要对照《史记-商君列传第八》和《商君书》来看,如此则对商鞅的思想、商鞅的所作所为有个清晰明确的了解。

商鞅作为法家势、术、法三派中“法派”的代表人物,其要点就在于极为重视法条的严肃性。而法条的特点就是没有伸缩性,是刚性的,所谓国法无情就是这么个意思。

而太史公这么说,当然也有他的道理: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太史公本质上更像是一个儒生,虽然他的行为有时候也像道家。但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华夏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大都是兼治诸子百家的。其中的杰出人物则会从诸子百家中融会贯通而自我总结升华,自成一家。老子孔子庄子杨朱等人莫不如此。而太史公本人就是一个受诸子百家影响但更接近儒家的那么一个书生,大才子。

《晋书-志第十》中有这么一句话“礼有经有变有权”,作为儒家信条,这大概就是太史公对商鞅做出“天资刻薄”评价的出发点罢。

这句话,所谓礼有经有变有权,实在是害人不浅。所谓礼,可不仅仅是讲礼貌,在中国古代,它其实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而经,就是常法;变,就是变通;权,在这里不是权力、权力的意思,在这里是权宜、权变的意思,其实和变、变通有***通之处。

其实说白了,所谓的法,是可以变通,可以根据人情、礼法采取权宜之计,这就是中国人治的根源,也是贪污腐败的根源。所谓法律,就是橡皮筋,可以伸缩的,关系近得,轻点儿、少点儿,而商鞅则恰恰不是那个变通的人。

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公子虔是什么人?秦孝公的亲哥哥。魏将卬,商鞅的老上司,老朋友;赵良也算是商鞅不多的好朋友,秦国宗室。商鞅是一概不给面子,该罚则罚,该杀则杀,能欺则欺,一切都以能否有利于国、不悖于法为出发点。如此做派,得个刻薄寡恩,也算是得其所哉。

其实,商鞅才是真正的践行“法”的真君子,直至被车裂以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