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提供点实习工作体会的资料
暑假期间,有许多高校学子纷纷走向社会,寻找暑期社会实践机会。大街上常有学生模样的人在发放传单,各单位也常看见实习生忙碌的身影。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0年之后,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据某高校不久前的一次小范围调查,有超过60%的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何越来越热?
“热”过之后到底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什么?
原因:
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企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强调: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在经验方面有所欠缺,这成了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一位刚从招聘会场走出来的毕业生深有感触地说:“他们都要求有工作经验,没有经验恐怕找不到工作了!”
学校方面也深知就业竞争激烈。根据国家教委、团中央的有关规定,社会实践活动已被正式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例如,根据《三江学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关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专科至少要参加两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30天;本科至少要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45天。”学校的规定无疑是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直接动力。
大学生自身的参与心理,为暑期社会实践热加了另一把火。从学生个人来说,参加实践不外乎3种目的:
其一,打打工挣点钱,补贴家用或者为自己挣点零花钱。张同学是河海大学大二学生,她说:“我喜欢旅游,但是不想用家里的钱,所以趁暑假打打工,挣些钱,等凑够了路费我就出发了!”而江苏技术师范大学的刘同学则觉得,自己家里情况不好,自己想在暑假挣钱,来负担一部分学费。
其二,将所学专业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将来的就业打基础。在上海电台实习的常州籍学生王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新闻专业实践性很强,平时没有时间将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暑假正好是个绝佳的机会。同时也可以通过在实习单位良好的表现,为日后的就业添加砝码。
其三,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习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生存之道,同时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增强自身素质。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校和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学校中的生活方式在社会上根本不能适用;与其毕业后在社会上吃亏,不如现在就开始准备,暑期实践就成了他们接触社会的好渠道。
但是,这3个目的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大多融合在一起,并不以单独的形式出现。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学习新的知识,以及社会上生存的方式,往往一举三得。
形式:
求知的,求财的,求职的
大学生的实践形式,概括起来分为求知类、求财类和求职类。这其中求知占了最主要的方面,是社会实践的原始起点。后两者虽然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但在实践中接触到真实的社会,或多或少总有收获。
许同学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一时,时值非典肆虐,她与同专业的同学组织了一支宣传防治传染病以及倡导社会公德的小队,走访常州传染病防治中心,向医生咨询有关春夏季流行性传染病的具体情况以及防治措施,同时印制了精美的传单。之后她又到市内各小区,向居民宣传有关传染病防治和社会公德的知识,受到当地居民的好评。许同学说,居民们的热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辛苦很有意义。
今年才上大一的吕同学的暑期实践显然要忙碌得多,他的实践地点在必胜客。客人进出频繁,吕同学总是忙了一天连坐下来休息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说,必胜客实行换班制,每人每天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分配到轻松一点的工作还好,分配到打扫厕所之类的工作就有些不好过了。值得欣慰的是薪水高,1个月基本可以做到七八百元左右。这让他觉得值,因为他很快就可凑够钱买自己想要了很久的CD机了。
在上海《人民日报》华东版实习的邱同学的暑期实习又完全不一样。她今年大三,9月开始学校将安排他们进行专业实习。按惯例,大部分同学从暑假就开始实习了,她也不例外。她说希望毕业以后能留在上海发展,所以选择了在上海实习,希望有机会能被报社留用。即使不行,实习也让她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人脉,为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了这个目标,她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积极努力,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是她觉得很充实。
效果:
学到了,赚到了,应付了
很多大学生都有体会,不管是为了赚钱,为了积累经验,或者是为了找工作,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
中文系师范专业的夏同学暑假回常后,一周接了3份家教。1个月做下来,攒了700多块钱,这笔钱让她去看某明星演唱会的梦想成了真。她说,她并不是单单为了赚钱,这和她的专业相关。做家教需要相当的耐心和责任感,不能为了赚钱就马虎了事。如果把这样的态度带到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是做不好工作的。“教书是一件神圣又严肃的事情,以前在学校里面的时候还没有这么深刻的感觉,现在理解很透彻!”
计算机专业的小何选择了某电脑公司进行社会实践,做一些技术咨询维修方面的工作。他表示,这样的实习不仅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也让自己学到了怎样与人相处和交流。“你有好的点子,好的想法,不说出来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必须合理恰当的表述才有可能使之成为现实。”他这样说。同时公司里面互相配合的工作方式也让他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比不上集体的力量!”这是他这次实践活动最大的感想和收获。
另一方面,也有一小部分同学纯粹是为了完成学校里的规定,并没有去实践的意愿。他们的态度是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常常形式大于内容。一旦得到实习单位的刻印,立即松懈下来。一位姓张的同学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暑期实践鉴定表”,她放假一回来就把表格交给亲戚去盖章,盖好了就在家闲着。“混个章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思考:
实践≠打工+实习
究竟什么才是暑期社会实践?同学们的回答通常是“打工”、“实习”,社会实践真的只有这两个方面吗?
其实社会实践包含了很多内涵,南京师范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绩考核表》上,列出了社会实践的一些形式,具体有:挂职锻炼、专题调研、科技推广、卫生宣传、企业帮扶、法律援助、环境保护、支教扫盲。
由此看出,社会实践增加了“天之骄子”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倡导大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社会,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这个社会,学习在社会上生存、与人交往的方式,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服务社会。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纯体力劳动或者低脑力劳动,例如散发传单、商品销售、服务生、文字录入等。类似外语翻译、文字撰写、电脑维修、文艺演出等需要较多脑力劳动的实践形式则少之又少。虽然通过实践接触了社会,但是学到的东西有限。也有些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只好随便找个活动“凑合”一下,混个章,这样的实践活动对自身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南京师范大学02级辅导员高老师说:“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个连接点,是一个实现‘双赢’的过程,特别是很多同学进行专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对那些混个章的同学,我们没有强制措施,一切都是看同学自己的态度。机会在那里,只是看自己能不能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