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未入刑前有一次醉驾相隔十年再次醉驾可以缓刑吗

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新设危险驾驶罪,自此,醉酒驾驶机动车也作为一种刑事犯罪处理。今年五一节也是醉驾入刑10周年,这10年里醉驾入刑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公安交警部门始终坚定地提倡和维护醉驾入刑,各地交警公布的数据一直都在力证醉驾入刑给全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近日,公安部交管局就表示:2020年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10年来全国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减少了2万余起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挽救了上万家庭免于破碎、返贫。

但是,醉驾入刑的负面影响仍是一个不容忽视、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方面,危险驾驶罪是我国刑法之中第一轻的罪名,法定刑是拘役并处罚金,而拘役的期限仅为1-6个月。另一方面,根据最高法院公布的数据,从2019年起,在审结的刑事案件中,危险驾驶罪首次超越盗窃罪,成为我国司法之中第一大的罪名。

每年有多少人因醉驾被判刑而成为罪犯?醉驾入刑10年一***产生了多少罪犯?目前,官方还没有给出具体数据。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称:在全国刑事案件总数中,醉酒驾车型危险驾驶罪大约占1/3的比例,每年高达30余万人因醉驾被判刑。

最近,最高检察院公布了2021年1月至3月主要办案数据,基本印证了30万的推测:从起诉罪名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危险驾驶罪74713人,同比上升1.1倍;排在第二位的是盗窃罪45662人,同比上升12.6%;排在第三位的是诈骗罪24173人,同比上升6.7%;排在第四位的是故意伤害罪18749人,同比上升5.2%;排在第五位的是开设赌场罪17897人,同比上升49.2%。

每年30万的醉驾罪犯,一旦贴上犯罪前科的标签,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不仅重大,而且是持久的、终生的。相比交警公布的正面数据,这些直接的、间接的负面数据更是难以估计。例如:一个律师如果因醉驾被判刑,将被吊销律师执业证,并且终生不得再作为律师执业。此外,犯罪前科还会影响政审,律师的下一代直系亲属将无法入党、参军、报考公务员等等。

对于醉驾入刑的负面影响,刑事司法政策也有所回应:醉驾入刑开始几年,一刀切,全部判刑并且实刑,最近几年,有所松动,出现了一些缓刑和不起诉,总的趋势是逐渐宽松。部分省市感觉到醉驾判刑太多的严重性,甚至出台地方性司法文件,提高本地醉驾入刑的门槛。

其实,围绕醉驾入刑的存废之争,从始至今都没有停止过。权衡醉驾入刑的各种利弊,一些法律专家纷纷提出各自的解决办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建议统一醉驾入刑执行标准:在全国统一明确酒精含量在200毫克/100毫升以下,认罪悔罪,犯罪情节轻微的,可以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酒精含量在130毫克/100毫升以下,危害不大的,可以认为是情节显著轻微,不移送审查起诉;一般醉驾、酒驾行为,由交警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周光权建议适度提高醉驾的入罪门槛,因醉酒导致无法安全驾驶的,才构成犯罪,从而减少犯罪发生率:如果醉驾除了事故,还撞了人、撞击其他车辆,或者撞在护栏上、树上等,当然属于不能安全驾驶。在具体执法时,有很多方法可以检验是否因醉酒导致无法安全驾驶,例如,现场让醉酒者在规定时间、规定距离走直线;让醉酒者辨认有一定图案的图画;让醉酒者阅读一段文字等。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律师朱列玉建议取消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改为行政处罚方式治理,包括行政拘留和扣除驾照分数,罚款也可以提高数额,罚个三五千、上万、几万都可以。

无论如何,危险驾驶罪成为第一大罪都是一种不太正常的司法现象。对于醉驾的治理问题,入刑既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灵丹妙药,相反,出刑并非就是放任不管,合理地设置、充分地利用行政处罚措施,或许也能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目前,我们的社会治理还很难走出对刑法的迷信,针对一些社会问题,一些部门和一些人经常有入刑的冲动,习惯于以刑事打击来提高所谓的违法成本。随着社会治理观念和法治理念的提升,取消醉驾入刑或许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