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元朝)和满清重武功不重文治,对吗?
元朝不重文治,清朝极重?文治?。
元朝文治之不振: 本朝以神武定天下元代是一个十分迷信武力的时代,即使是灭宋之后,它对外国的征伐也依旧在继续,其中包括一征日本、一征爪哇,两征越南,一征缅甸等等,这与一般的中原王朝相比,可谓极为独特。不过相较于武力来说,蒙古的文治就乏善可陈了。在元朝,全国被分为四等人,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汉人(原金朝所辖地区之人)和南人(原南宋所辖地区之人),每一等人都有不同的法律和政治地位。每个路府州县都设有最高监临官(也就是一把手)?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担任,同知由回回人担任,而汉人只能担任总管。蒙古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回回人则只会以敛财为事,这就导致了元代吏治的极端败坏。
《廿二史札记》对这种极端的?重蒙轻汉?现象有详细的描写:
元世祖定制?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皆以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故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终元之世,非蒙古而为丞相者止此三人,哈散尚系回回人,其汉人止史天泽、贺惟一耳,丞相之下有平章政事,有左右丞,有参知政事,则汉人亦得为之,然中叶后汉人为之者亦少。据柳诒征《中国文化史》所言,《元典章》?汇集案牍,俚俗无文?,元代?经国之法,亦鲜可称?。
此外,元代皇室更迭频繁,内乱不止,单从1320-1332年的12年间,就有六位皇帝相继登基,其中天顺帝阿速吉八在位27天, 元宁宗懿璘质班在位52天,元明宗和世瓎在位184天。
不仅如此,据《廿二史札记》记载,元代皇帝竟然?多不习汉文?,单就这点而言,蒙古的文治连辽、金统治者都不如。正是因为这种?文治?的缺乏,蒙古人对全中国的统治时间才如此之短暂。(不超过100年)
清代极重?文治?:清代和元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元代统治者是一个马背上的武夫,虽然粗鄙残暴,但却豪爽无心机,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去理解汉地的文化抑或改变之,这就导致了元代虽然社会混乱、吏治腐败,但中原文化却未受到太大的摧残。清代则不同,清朝统治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是精明而冷酷的政治家,他们懂得中原文化的核心,知道如何改变它,让它变得有利于满洲八旗的统治。这种利用和改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清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儒学,他们个个都声称自己要以儒家圣君为?榜样?,甚至大开?博学鸿词?科来优礼士人。但与此同时,他们却对发展到明代的儒学思想做出了根本的?改造?:
在儒家传统观念中,?忠?往往不是无条件的。孔子云?忠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礼待臣在前,以忠事君在后,前者是后者的条件。而从程朱开始,士大夫?为帝王师?的概念开始兴起,程颐朱熹都有以严厉态度规谏君王的事迹,到了明代,这种?规谏君王?的思想被发展到了顶峰,明代万历年间的臣子甚至以骂皇帝为荣。到了康乾时候,在皇帝的有意引导下,程朱理学规谏君主的一面却被阉割,?忠?绝对化了。
2、清代大兴科举,大建书院和学校,但却根本改变了学校的性质和士子的行为模式:
中国儒家自古就有讲学的传统,在明末时候,讲学盛行,书院遍及天下,生员中盛行结社议政之风。清代初年,清代对学校颁发了一个?卧碑?,其中有规定:?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从而断绝了生员结社议政的可能性。在清代,书院数量比明代多,但全部都服务于科场,再也没有从前那种议论朝政、探讨哲学之盛况了。对此,柳诒征有评论:
吾国无民治,自清始;清之摧挫民治,自士始。今日束身自好之士,漠视地方利病无一谋公益之事者,其风皆卧碑养成。3、清代修《四库全书》广罗典籍,但与此同时,却进行空前规模的文字狱与搜缴禁书的活动:
据记载,顺、康、雍、乾四朝文字狱有160-170起,其中康熙朝约10起,雍正朝25起,乾隆朝则多达135起。乾隆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毁书,其中文字狱案就有48起。
我们都知道清代编纂了《四库全书》,但编纂《四库全书》时搜罗群书,?稽古右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大规模?搜缴禁书?的过程。正如乾隆重臣李侍尧所说:
从前臣等止就书籍之是否堪被采择,行司照常办理,竟未计及明末稗官私载,或有违碍字句,潜匿流传,即可乘此查缴,以遏邪言,实属愚昧。在查缴禁书的过程中,乾隆皇帝要求地方官派人?逐户晓谕?,动员尽可能多的人进行搜缴,这些人包括教官、绅士、委员、没有官职的下层人士、藏书家、盐商、书商等等,可以说是十分彻底了。
因此,相比元代而言,清代实际上是一个特别注重?文治?的时代,这也使得清朝能够持续近300年之久。但清代注重?文治?的结果,却不是文化的发展,而是思想的窒息和文化的衰退。总而言之,无论元代还是清代,统治者优先考虑的都是自己民族统治集团的利益,他们无论兴武、还是兴文,都是以此为根本出发点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无论兴什么,都不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