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志愿者组织的在中国
中国倡导志愿精神和开展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政府曾经对亚洲、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进行大量的国际援助,派遣了大批志愿人员到国外与相应的项目。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政府积极参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的全球性活动,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早的志愿者就来自子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向中国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教学等领域的志愿人员来中国工作。如今联合国志愿人员与中国卓有成效的合作已近二十年,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将向中国提供范围更为广泛的援助。
联合国中国志愿人员为配合中国扶贫攻坚计划和经济发展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战略,在国际志愿人员引进项目的基础上,中国首次启动了联合国本国志愿人员项目,即中国专业人员受聘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中国境内提供志愿服务。1997年6月以来,已有近50多名本国志愿人员被派遣到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郑州、湖北恩施、四川仪陇、重庆万州、贵州兴仁、山东青岛等地区服务,服务范围涉及向贫困人口提供法律援助、推广农、牧业高新技术帮助扶贫、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水利及水土保持、性别意识、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及1998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就长江大区域洪灾对灾民的粮食发放等。联合国中国志愿人员项目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村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了当地的能力建设,使扶贫进程得以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使贫困人口的法律权利得到保障,并有效地提高了公民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合作。早在1981年,中国政府代表即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代表在北京签约,决定互派联合国志愿人员。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发展业务的官方合作机构,也是UNV项目的执行机构。交流中心同时也是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中方合作伙伴。迄今为止,该组织向中国派遣了来自不同国家的210余名志愿人员。他们有的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等工业发达国家,也有来自菲律宾、缅甸、毛里求斯等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志愿人员在广泛的技术领域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教学改革方面,他们为中国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为满足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大批外语科技、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发展已能够满足自身对外语人才、队伍建设及外语教学的需要,且在中国很多地区,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也还在开展语言教学的援助项目。联合国志愿人员项目已基本实现这一初定目标。1997年以后,在中国合作框架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发展框架的指导下,联合国志愿人员项目将援助重点转移到促进国家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截止目前,通过联合国志愿人员项目及其它开发署和国际援助机构基金项目下,***引进国际志愿人员40余名,涉及扶贫、参与式发展、小额贷款、环境保护、再生能源利用、妇女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署区域国际合作项目管理及实施等领域。 在接受国际志愿人员的同时,中国又积极地选派中国的志愿人员到别的发展中国家去工作。20年来,已有16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高级技术和专业人员以联合国志愿人员的身份到35个发展中国家工作,涉及农业、水利、医疗卫生、工程建设、计算机、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等许多领域。中国的联合国志愿人员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吃苦耐劳,技术精湛,深受工作单位、所在国政府和人民的欢迎,也受到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的肯定与好评。他们为加强中国与联合国机构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和一些实用技术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乐于接受的。中国科技和管理人员语言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对外提供联合国国际志愿人员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