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
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
《菊与刀》讲述了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特点和文化。本内容由我为大家带来的菊与刀经典各章节概要,欢迎大家学习!
[内容简介]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心得]
学日语这么久,一直都想好好读一读《菊与刀》,因为这本书深刻描写了日本的文化和民族本性,可是总是被各种事情搁置了,今天打算开始仔细阅读这本书。日本这个民族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邻邦和宿敌,如今又和我国有着各种摩擦,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日本的文化与西方诸国的文化很不相同,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脾气最捉摸不透,所以作者在二战时奉命研究日本文化,分析对方的“敌性”,从而给出作战的建议。
对日本人的描述总是充满了矛盾和迷惑:
“他们彬彬有礼,但是又很蛮横倨傲”
“该民族无比顽固,但是又极易适应激烈的革新”
“该民族性格温顺,但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
“他们忠诚宽厚,又心存叛逆满腹怨恨”
“他们勇敢,但又怯懦”
“他们好面子,又具有真诚的良心”
“该民族热诚倾慕西方文化,又是顽固的保守主义”
“他们爱美,却又尚武”。。。。。。
从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的视角来揭示日本的民族性,比日本人自己描写自己更有深度,因为也许日本人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在西方人眼里却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不同让他们更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日本人的文化和特性,更加客观也更加敏锐。(而且日本人最喜欢美化自己了,他们的话通常不可信。。)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对于二战时其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这一秩序的领导者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所需”的必要性。日本各方面都比较发达,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应该将西方各国赶出去,建立统一世界。
但对于日本来讲,最大的不幸在于那些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并没有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理想。即使在战后,日本也不认为应该从道德上排斥“大东亚”这一理想。
日本对于等级制的信仰和信赖,是与我们热爱平等的美国人水火不相容的。
日本人叫嚷精神必将战胜物质,和美国的战争并不是军备的较量,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战争。
美国一贯追逐强大,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
日本的飞行员驾驶小型飞机以自杀方式进攻撞击我们的军舰,就是精神战胜物质的无数教材,他们把他命名为“神风特工队”,“神风”就是成吉思汗东征时,其舰队遭遇飓风而遭覆灭,是这次“神风”拯救了日本。
日本当权者也推行精神优越于物质条件这一信条,“身体越累,意志、精神就越昂扬”,“越是疲惫,就越能锻炼人。”
日本即使在遭到美军痛击时也对大众说:“这些早在预料之中,没什么值得担心。”“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是消极的受到了攻击,而应该认为是主动的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身边来的。”“我们所期待的终于来临了。我们欢迎它的到来。”
而美国从来不说是自己主动去攻击别人,而总是说自己是被迫进行战争的:“这是敌人肆意强干的,我们就要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
日本在作战时经常宣传的另一个主题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他们”,“他们已经处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必须表现日本男儿本色,否则会受世人耻笑”。
日本君主是日本国家神道的核心,如果向日本君主的神圣性进行挑战并予以摧毁,那么,敌国日本的整个结构就会坍塌。日本人对政府、大本营,以及对他们的直接上司都进行了批判,他们并没有无条件的承认等级制的优越,然而唯独日本君主不受批判。
日本人认为只有视死如归的冒险才是最崇高的,排斥救援和救护行动。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美国总是崇尚对伤者的救助,而日本则常常把受伤的士兵杀掉或是自杀。在美国看来,日本人不仅对战俘,而且对他们自己的同胞也都是犯了虐待罪的。
日军崇尚不投降主义。美军在寡不敌众时即使投降也仍然认为自己是光荣的军人,家属也觉得只要活着就好,不会因为投降而受辱。然而日本士兵则不同,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决不投降,一旦丧失知觉被俘后,就会感到“回国后再也抬不起头来了”。西方国家投降者和阵亡者的比率大约4:1,而日军在缅甸会战中的投降阵亡比是1:120。所以对日本人来讲,那些成了战俘的美国人光投降就够可耻的了。
但是奇特的是,日本军人一旦被俘之后,常常来个180度的大转变,在他们看来,被俘已经是奇耻大辱,和死人没有什么两样了,不如做一个模范战俘,常常变得非常配合美军,有些老兵还将日军的配置和位置详细告诉美军。日本人的行为好像是:择定一条道路便全力以赴,如果失败,就很自然的选择另一条道路。
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人对秩序、等级制非常重视和倚赖,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点来看待。
以前日本人把自己描绘成高居于等级制金字塔顶端的民族,现在这种地位已经被西方各国取代,但是他们仍然接受和深信这种等级制。
对美国人而言,平等是美好世界的基础,是最崇高、最道德的基础,意味着不受专制压迫、不受干涉、不受强制的自由,意味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权利。
(美国人从不拘泥于等级的礼节,信奉人人平等,所以在美国,官员的地位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远不像在中国等亚洲国家这样高,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官本位思想让广大老百姓觉得当官的人多么了不起,官员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下属都得捧着自己,而这种现象在美国是很罕见的。)
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已经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
因为日本的等级观念,所以在语言中也有大量的体现,对待不同的人需要使用不同的“敬语”形式,不同的场合需要使用不同的词根,在使用时还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所有这些都有详细的规矩和惯例。不仅要懂得向谁鞠躬,还必须懂得鞠躬的程度。日本人必须学习在哪种场合该行哪种礼,而且从孩提时代就得学习。
在美国,人们一回到家中,就会把一切形式上的礼节都抛掉,但是在日本,恰恰是要在家中学习礼仪,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兄鞠躬,弟弟给哥哥鞠躬,女孩不论年纪都得给哥哥弟弟们鞠躬。鞠躬不但是形式,而且代表对方有权利干涉你的事物。以性别、辈分等为基础的等级制,是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
在日本,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只有贵族和武士家族可以使用姓氏,庶民是没有姓氏的,尽忠的对象是封建领主。在日本所有社会阶层中,人们每天都在设在家里的佛坛钱祭祀怀念的父母、祖父母以及一些近亲,但是因为没有姓氏,三代以前的祖辈很快就会被淡忘,没有同宗同祖的观念,所以日本家族联系单薄的几乎接近西方。
所以不像中国有很强的宗族观念,日本的“孝道”只局限在直接接触的家庭内部,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家庭成员必须“各得其所”,遵守各种制度,即使三四十岁的成年人,只要父亲没有隐退,也必须获得父亲的同意才能做事,父母还会包办他们的婚姻。
不仅是辈分的差别,年龄的差别在日本也十分看重,长子拥有与父权相差无几的特权。
在日本,女性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都是低于男性的。但是日本女人从未像中国女人那样要求缠足,她们可以自由进出店堂,在大街上行走,无须深藏闺中。在日本,妻子掌管全家的采购和金钱。母亲对儿子的婚姻有很大的发言权,当了婆婆更是一手掌握家中事务。
在日本,父亲和兄长要对全体家庭成员负责,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做出重大决定,一旦做出决定,被要求者即使不愿意也会接受这些安排。
等级制一直是日本有文字以来生活中的准则,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那时中国的文化涌入日本,日本日本君主决定采用中国的文字、引入佛教,模仿中国建造大型建筑,并采用中国的官阶品位和律令。在世界历史上,很难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的有计划的汲取外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