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谨斋家传文言文
1.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答案
参考译文: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他的父亲叫承兑,因为孝顺闻名乡里,从事编写地方志的工作。 承拙斋在宜兴向杭生老师学习,精通五经四书,广泛地涉猎诸子百家,写诗歌、八股文等,并且把亲自做事当作自己的追求。补学生员,参加了九次乡试,都没有考中。 借所学的知识教授学生,终老一生。作《爱吾庐记》来自我表述,文章的内容是:“爱吾庐是承斋先生读书的地方。有几间破旧的房屋,不能遮蔽风雨、太阳;庭院狭小,没有奇葩异卉可以娱乐眼睛。
有书几千卷,先生在房屋中昼夜讲习。有四个儿子一个孙子,分别授予一部经书,每天和他们辨析所学文章中的问题。让他们写诗歌文辞,以圈点他们的文章为乐趣。没有童仆使唤,有到爱吾庐的人,就请进来,用粗陋的饭食招待,相对而坐,与他们谈论古今圣贤之人,就像在几案边会晤一样。先生用穷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作为地基,用身体力行来登堂入室,用惩戒怨恨、遏制欲望为院墙,用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为门户,用读写书策、吟咏诗歌为花园。保全我没有受到尘俗玷污的本性,处于这个地方就心情安定,进入这个地方就自得其乐,这些是没有必要向其他人说的。”他的乐趣就是这样。他常常对学生说:“文章、诗歌的词句文法都是小技艺,对身心有何好处?读圣贤书,难道就像这样吗?”他的儿子承志,进京参加会试。临行前,承拙斋告诉他:“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得失之间,要慎重对待!”承志的兄弟都恭顺谨慎、努力学习,这都是他们的父亲教的。承拙斋写有《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八股文若干篇。享年六十六岁,在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去世。
承拙斋十三岁时母亲就去世,那时,他已经知道守孝。父亲死后,他教育抚养异母小弟,对小弟恩礼有加。居住在乡里,忠厚的行为特别多。因为要把他重要的大的方面写下来,所以不写这些。杭生,名乐,是品行醇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都称他为“留闲先生”,眼睛失明了。承拙斋侍奉了八年,等到先生死后,邀请同门师兄弟,详细写出杭生的品行禀告给学官,褒扬他的门风。承拙斋教育的学生中阳湖的张淳、宜兴的陆典畴,都因为尽力做事闻名乡里。
评论:自从应对科举考试的时文兴起,六经四书就成为科举制度中进入仕途的手段。父亲用这些教他的儿子,老师用这些教授他的学生。周公、孔子的学说,每天都挂在嘴边,用笔写在纸上,但一辈子不知道所学为何物的人很多。而承拙斋教育人,让他们用心去体验领悟,并勉励他的儿子要知羞耻,古代的君子,和这些有何区别呢?承志给我说,他父亲一生信奉的一个字就是“恕”。但到了晚年承拙斋却说:“我曾经用‘恕’来待人接物,很好;如今才知道这还不够啊,还应该思考孟子‘要多 反思自己’的话。”由此,承拙斋学问达到的深浅程度,和在学问上的勤勉以及到老还乐此不疲的精神,都可以知道了。
2.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张岱家传》文言文阅读答案是: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1.原文: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赛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辕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杰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觐歇预。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获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料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闲,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2.题目: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鞠之鞠: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人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3. 《方恪敏公家传》文言文全文翻译而居于江宁。
方恪敏,讳观承,考中书舍人讳式济,徒步或数百里,字嘉谷。方恪敏那时候还小。桐城的方氏一族从明代以来就因为学识渊博而闻名于世,而亦被文学之累,方恪敏的爷爷工部都水司主事名登峰方恪敏公,都是因此而被贬黑龙江,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教世矣,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名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桐城方氏,每年和他的哥哥往返于塞内外,方恪敏的爸爸中书舍人名式济,却也终因此而遭累及,常徒步大概数百里,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以营菽水之奉,桐城人,奔走南北,却定居在江宁,以尽孝道,奔走于南北
岸里何以顾
4. 文家徐军家传文言文翻译原文: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3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侍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译文: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徐谦尊天资聪明反应机敏,读书只了解大概,仰慕古代刚直严正、见义勇为的人,乐于周济别人,谨守诺言。街坊若有争论,必定登门去验证是非曲直,徐谦尊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家境中落后,徐谦尊殷勤周至悉心奉养父亲,所以父亲能够与几个旧友在山野中歌吟长啸,过一种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达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徐谦尊自己承担,从不将它分摊给兄弟。徐谦尊的伯父性格刚强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谨慎。最小的弟弟读书,徐谦尊没有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缘故而阻止,而是竭尽力量资助。
明代末年,各种赋税徭役非常沉重,主管这些事的人经常耗尽家产,徐谦尊分条陈述利弊,呈报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击节赞赏说:“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从这以后,用增加赡养族人或贫困者的田产的方法来资助这一地区,设立***有土地制度来分配田地给各户丁口,到现在还享受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崇祯末年,天旱蝗灾连续不断,许多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拿出仓库储存的粮食来救济乡亲,又劝说有财力的人家也来资助,赖以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亲人年老而没有后代,徐谦尊供养他二十年,老人死后徐谦尊安葬了他并且每年都去祭祀。徐谦尊的一个姓黄的好友父子死在监狱,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尽心救助她们,将他的女儿嫁给自己的侄儿,所以黄氏寡妇和孤女一生都没有感到寡居孤独的苦闷。朋友黄某的亲家喜欢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徐谦尊为援救他耗尽家产。徐谦尊教育孩子要把亲近贤人,爱慕贤才,对别人亲密友好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换代初年,州郡中有声望的人和侠义之士都到邓尉山、太湖畔开垦土地,徐谦尊为了安置住所资助饮食不知疲倦,不再因为关系到个人利害或受到猜疑而放在心上。到了乙酉丙戌年间,各种盗贼纷纷出现。徐谦尊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每次听说盗贼来了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勇敢的人来防御。盗贼非常恼恨,最后杀了徐谦尊。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
5. 沈焕字叔晦文言文阅读沈焕(1139—1191),字叔晦,定海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 北仑区小港镇)人。24岁中举,后入太学,师事 陆九渊之兄 陆九龄,探究 心学大要。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历任上虞尉、扬州教授、太学录事,充殿试考官,调高邮军教授、婺源县令、舒州通判,所至能恤民重教。曾一度讲学于定海(今镇海)南山书院。晚年迁居鄞县城内 月湖竹洲。卒谥端宪。继承陆九渊心学,与 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 四明学派,称淳熙四先生。著有《定川言行编》、《定川遗书》等。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 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 安抚使 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 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 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 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
焕之友舒璘字元质,一字元宾,奉化人。补入太学。 张栻官中都,璘往从之,有所开警。又从陆九渊游,曰:“吾惟朝于斯,夕于斯,刻苦磨厉,改过迁善,日有新功,亦可以弗畔矣乎。”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徒步往谒之,以书告其家曰:“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举乾道八年进士,两授郡教授,不赴。继为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或忌璘所学,望风心议,及与璘处,了无疑间。为微州教授,微习顿异。《诗》、《礼》久不预贡士,学几无传,璘作《诗礼讲解》,家传人习,自是其学浸盛。丞相 留正称璘为当今第一教官,司业 汪逵首欲荐璘,或谓璘举员已足,逵曰:“吾职当举教官,舍斯人将谁先?”卒剡荐之。知平阳县,郡政颇苛,及璘以民病告,辞严义正,守为改容。秩满,通判宜州,卒。
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袁燮谓璘笃实不欺,无豪发矫伪。杨简谓璘孝友忠实,道心融明。 楼钥谓璘之于人,如熙然之阳春。淳祐中,特谥文靖。
6. 邹炳泰文言文翻译清史稿·卷三百五十一·列传一百三十八·邹炳泰传 原文 邹炳泰,字仲文,江苏无锡人。
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纂修四库全书,迁国子监司业。国学因元、明旧,未立辟雍,炳泰援古制疏请。
四十八年,高宗释奠礼成,因下诏增建辟雍。逾两年,始举临雍礼,称盛典焉。
寻超擢炳泰为祭酒。累迁内阁学士,历山东、江西学政。
嘉庆四年,授礼部侍郎,调仓场,剔除积弊。坐粮厅颜培天不职,劾去之。
六年,京察,特予议叙。军船交粮挂欠,已许抵补,后至者复然。
炳泰虑年年积欠,与同官达庆意不合,自具疏奏,诏斥其偏执使气,镌级留任。又奏监督轮值宿仓,仓役出入滋弊,宜令于仓外官房居住,从之。
十年,擢左都御史,迁兵部尚书,兼署工部,管理户部三库。十一年,兼管顺天府尹事。
十二年,调吏部。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仓吏高添凤盗米事觉,坐久任仓场无所觉察,褫宫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久乃复之。十六年,署户部尚书。
寻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炳泰在吏部久,尤慎铨政。
十八年,铨选兵部主事有误,同官瑚图礼徇司员议,回护坚执。炳泰力争曰:“吾年已衰,何恋恋禄位?不可使朝廷法自我坏!”自具疏白其故,上韪其言,卒罢瑚图礼。
既而有降革官捐复者二人,准驳不当,侍郎初彭龄论与不合,疏闻,上斥炳泰无定见,镌级留任。又盗劫兵部主事姚堃於昌平八仙庄,诏以地近京畿,官吏阘茸,不能治盗,罢炳泰兼管府尹事。
及教匪林清变起,逆党多居固安及黄村,追论炳泰在官不能觉察,以中允、赞善降补。寻休致,归。
二十五年,卒。 炳泰自初登第,不登权要之门,浮沉馆职,久之始跻卿贰。
屡掌文衡,称得士。立朝不苟,仁宗重之,而终黜。
译文 邹炳泰,字仲文,是江苏无锡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3)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编修之职,(受命)编纂《四库全书》,升任国子监司业。
清朝的国家学校因袭元、明两代的旧制,没有建立太学,邹炳泰援引古制上疏请求(建立太学)。乾隆四十八年(1784),高宗在太学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礼仪完成,就此下诏增建太学。
过了两年,开始举行皇帝亲临太学的典礼,当时被称为盛典。不久破格提拔邹炳泰为国子监祭酒。
不断升迁做了内阁学士,历任山东、江西省学政。嘉庆四年(1800),授任礼部侍郎,调去管理仓库,除去积久的弊端。
(后)因粮厅颜培天不称职,被弹劾去职。嘉庆六年(1802),朝廷考察在京官吏政绩,特别给予他加级并记录在案的奖励。
军船交粮赊欠的,已经准许抵充补足,后到的也是这样办理。邹炳泰考虑到年年累积欠账(不好),(因)与同事达庆意见不合,(所以)自己详细写奏章上奏,皇帝下诏斥责他片面固执恣逞意气,降级留任。
又上奏(请求)监督(官吏)轮流值班住在仓库的事,说管理仓库的小吏仓役出入仓库滋生弊端,应该让他们在仓库外的房舍居住,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嘉庆十年(1806),升任左都御史,又升任兵部尚书,兼管工部,管理户部三库。
嘉庆十一年(1807),兼管顺天府尹事。嘉庆十二年(1808),调任吏部。
嘉庆十四年(1810),加赠太子少保。管理仓库的官员高添凤偷盗米粮的事情暴露,他因为久任仓库主官却未能察觉此事,被剥夺东宫的职衔,降二品顶戴,革职留任,很久以后才又恢复。
嘉庆十六年(1812),任户部尚书。不久以吏部尚书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
邹炳泰在吏部任职很久,尤其对选拔任用官吏非常慎重。嘉庆十八年(1814),因为选拔兵部主事有误,同事瑚图礼遵从主管官员的意见,坚持为他辩护。
邹炳泰力极力谏诤说:“吾年龄已经很大了,怎么还能对俸禄官位恋恋不舍呢?(主要是为了)不能够使朝廷的法律从我这里被败坏了!”自己上疏禀告其中的原委,皇上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最终罢免了瑚图礼的官职。不久有两位降职革职官员因捐复职,核准后反对任职的意见不合适,侍郎初彭龄的意见与他不合,于是上疏奏闻皇上,皇上斥责邹炳泰没有主见,降级留任。
又有盗贼在昌平县八仙庄劫持了兵部主事姚堃,皇上下诏说,因为此地接近京城地区,官吏庸碌低劣,不能制止盗匪,罢免了邹炳泰兼管府尹事之职。等到教匪林清的叛乱发生,叛党答多居住在固安及黄村,追究邹炳泰在任不能觉察此事,以中允、赞善之职降职候任。
不久退休,回故乡老家。嘉庆二十五年(1821),去世。
邹炳泰自考中进士开始,不登朝廷重臣之门,浮沉于馆职,很久之后才跻身仅次于卿相的高官。多次执掌礼部取士事务,被称赞能够获得贤士。
在朝为官不随便苟且,清仁宗(嘉庆帝)重用他,但是最终还是被贬黜。 注释 1、庶吉士:明、清官名。
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
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
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沿明制,于翰林院。
7. 求张逸园家传文言文翻译张逸园先生,名若瀛,字印沙。先生为人刚直不阿,坚强果决,从他年轻时候起,乡里人都觉得他不寻常。先生起初以生员的身份在书馆任抄写工作,议叙功劳被授予主簿的官职,借调补充热河巡检的职位。热河如今为承德府,先生任职时,未设立府、县,而巡检统管的区域在方圆百里以上。每年(承德)作为皇帝巡幸之地,各方百姓汇居其间,先生凭着严肃整治,使奸诈邪恶之人皆被肃清。留在(避暑山庄的寺庙中)当和尚的皇宫太监叫于文焕,一天先生在路上巡视,看见他横行霸道恣意妄为,立刻将他喝呼到跟前,以杖刑处罚他。于是热河行宫的太监总管极为愤怒,上奏说先生擅自杖责皇上内御,直隶总督也弹劾先生。皇上了解了情况,倒是喜欢先生的刚强果毅,不仅不惩处他,反而认为弹劾先生的人不对。
张先生后来做过良乡的知县,顺天府南路同知。有一个旗人叫张达祖,投靠在首辅傅忠勇的门下,起初有土地数百顷,(张达祖)把地卖给了百姓,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土地价格上涨百倍,张达祖用先前的价格赎回了土地,(双方)打官司,历经多个官员,都不敢为民伸张正义。先生上任后,傅忠勇派人向先生打招呼,先生以大义告谕说情的人,坚决不答应(做枉法的事),最终把田判归百姓。京城南面有许多回民,长时间的纠集在一起盗窃,难以彻底查处。先生布下了不少耳目,打探到他们的首领,有的还亲自去抓捕,***半年间,抓获盗贼百余人。盗贼非常害怕,于是指使一个回民假装来告发说:“某某回家了,这是个大盗。”等到将那人抓来,(那人)立刻自首:“某某案子是 *** 的,有赃物存放在京城礼拜寺。”先生派兵押送他来到礼拜寺,这个人却反而与押送者争斗起来。到刑部审讯时,以某某案件与这个人无关,认为先生诬人清白,审议撤职查办。不久皇上(在惩处名单上)看到先生的名字,怀疑刑部审议不当,召见先生,命令军机处复审,(军机处)减轻了先生的罪责,发配(先生)到甘肃降职做知县。当时皇上心中颇有偏向先生之意,然而终究降职被贬,是因为大臣们执意不援手相助。
在甘肃任职两年,曾经为张掖县收回被军队强占的民用水利沟渠,又因为张掖县的黑河水道多次改道,河水冲过的田地,方圆数百顷成为沙石地,但每年缴纳的粮草并未减除,(先生)竭力请求总督(奏请皇上)免除应缴纳的粮草。当时甘肃的官员因袭的做法是,假装为灾荒奏请救济粮款,实际上却是贪污侵夺这些钱财,从上级官员到下级差役都认为理所应当,唯独先生不肯这样做。后来那样做的人都败露了,于是世人更加推崇先生。
先生托病辞官离开甘肃,退居乡里多年。先生在乡里修筑了个园子,时常在园中游乐,命名园子为逸园,意思是说自己不能竭尽全力为国家忧劳而苟且于逸乐,所以人们以逸园称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