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民间传说
不少游牧民族以家族为单位结成政治联盟。比起早期基督教的以色列国家联盟,以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为首的希伯来人对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度更为强烈和持久。事实上,这个由所有12个支派组成的统一集体只维持了很短一段时间,即公元前 1000年时三位先后在位的国王扫罗(Saul)、大卫(David)和所罗门(Salomo)。之后,王国便分裂为10个支派的以色列和两支派的犹大(Juda)。不过,《创世记》的以色列作家却把12个支派王国视为自然的理想状态。他们自认为是雅各12个儿子的直系后裔。但直到雅各的最后一个儿子出生,12支派王国的神话模型才最终确立。
在雅各(别名以色列)的12个儿子故事中,作者极其巧妙地插入了各支派的历史。这些支派发展的最典型范例莫过于征服迦南,也就是他们一度定居的地方。
这些支派由不同的氏族组成,而这些氏族又分别由许多血缘相通的家族联盟而成。他们许诺,为对方提供保护、接待、避难、法律援助,甚至发誓要为对方报血仇。支派文化通常认为他们出自同一个惟一的祖先,但是这在家谱学上缺乏任何确凿依据。依照这个模型,以色列的12支派拥有同一个祖先雅各。他最先的10个儿子出生在美索不达米亚,那是他的祖父亚伯拉罕的古老故乡,也是他结识、并迎娶两位妻子的地方。雅各的大儿子流便(Ruben)是他第一位妻子利亚所生。《创世记》中说,神见雅各爱拉结胜过她的姐姐,便不让他的第二位妻子生育。这些儿子的名字以及根据他们命名的支派名字都包含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流便”在希伯来语中就是“神看见我的苦情”的意思。流便之后分别是“西缅”(Simeon),意思是“神听见”、“利未”(Levi)代表“爱慕”、“犹大”(Juda)代表“赞美”。然后利亚停止了生育。雅各最宠爱的拉结嫉妒她姐姐利亚。她走到雅各面前,以命令的口气对他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
雅各听了很生气,不客气地回敬道:“叫你不生育的是神,我岂能代替他作主呢?”
而拉结早已想出解决办法。她提出让雅各同她的使女辟拉(Bilha)同房。辟拉生子在她膝下时,拉结就能依照东方的古风俗把那个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
雅各依了拉结的愿望,不久辟拉就怀孕生下第一个儿子,取名“但”(Dan),表示“神为我伸冤”。不久,婢女辟拉又怀孕,生了第二个儿子,起名“拿弗它利”(Naftali),是“相争”的意思。
利亚见自己不再生育,就效仿拉结的样子,把使女悉帕(Silpa)给雅各为妾。悉帕的第一个儿子取名“迦得”(Gad),就是“万幸”的意思,第二个儿子取名叫“亚设”(Ascher),就是“有福”的意思。
一天,流便从田间为母亲利亚摘了几朵曼德拉草(曼陀铃),古人认为它能刺激性欲。拉结央求姐姐分给她一些。起先利亚不肯,但当拉结提出让雅各当晚与她同眠时,利亚便分了些曼陀铃给她。
这次交易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当晚雅各从田间回来,利亚自信地要求与他同房。不久利亚又怀孕了,生下“以萨迦”(Issachar),就是“报酬”的意思。后来又一个儿子降生了,取名“西布伦”(Sebulon),就是“尊敬”的意思。
之后发生的事情是任何人都不敢想像的。神顾念拉结,使她高龄还能生育,生下了“约瑟”(Joseph),就是“增添”的意思。这是雅各的前11个儿子。
根据流传,约瑟家族后分为“以法莲”(Ephraim)和“玛拿西”(Manasse)两个支派。他们两个都是约瑟的儿子,而且在祖父雅各临死之前都得到了他的祝福,因而享有与其他儿子们同样的地位。
雅各的儿子根据亲生母亲的不同又结成不同族群,这些群落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所谓的利亚支派(最初四个儿子)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成为第一批定居巴勒斯坦的居民。犹大来自南方,流便、西缅和利未来自东方。另两个利亚支派——以萨迦和西布伦,以及利亚的使女辟拉所生的两个支派(迦得和亚设)将为迦南城邦服徭役。当三个巴勒斯坦中部的利亚支派(流便、西缅和利未)被再次逐出领地后,与血缘相通的拉结支派的以法莲和玛拿西、以及拉结的使女辟拉的儿子但和拿弗它利在迦南城相遇。
雅各带着全家人从美索不达米亚返回迦南,途中拉结终于为他生下第12个儿子“便雅悯”(Benjamin),就是“右边的儿子”的意思。但拉结却因难产而死。由于利未支派后来被列入以色列祭司阶层,因此12位数得以保留。
以色列的12支派
传说
起源:
关于雅各12个儿子的动人出生故事出自耶和华,但也包含着埃洛希姆的部分记载。此外,祭司们也同样流传下来一份完整的雅各之子列表,即以色列支派列表。制定编年史以及完整的族谱是祭司的首要任务。《创世记》第29章至30章的故事出自多个不同时代的传说。有历史学家就此认为,这12个支派从未发展出完整的政治形体。此外,以色列国内能划分成如此明确的领地界限——正如许多画面力图表现的那样
——也只是某种想像,在真实历史中绝无可能。一个支派,尤其是起源于游牧民族的支派,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大国,它必然会随着时间推移,因争战及其他历史发展而不断发生改变。不过自以色列人结束游牧生活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些支派依旧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而这惟有通过他们在一个稳定的国家秩序中依旧保持古老游牧传统这一事实才能得到解释。在公元前500年结束巴比伦流亡后,以色列的统一成了无法企及的奢望。种族归属感日渐丧失政治意义,但对于个体之个人观、家庭观的形成却仍十分重要。也正因为如此,12支派联盟信仰决定着以色列人的自我历史意识。各支派第一次就联盟的信仰——耶和华信仰——达成一致。他们结成一支神圣联盟,其成员将示剑(Sichem)、吉甲(Gilgal)和示罗(Schilo)等圣地作为其重要聚会地。久而久之,这些支派联盟在类似以色列问题中也逐渐产生政治影响力。早期希腊和意大利史上也曾出现类似这种由一个或多个公***圣地组成的神圣联盟。这里数字“12”个也显示出其不同寻常的意思。每一个月都会由一个新的团体监护民众***同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