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撞倒孕妇法律责任
先问个问题:家里出了“熊孩子”,该高兴还是伤心?估计没人能准确说出来,是五味俱全。其实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一言难尽”的状态中。所谓的熊孩子,在古代叫“劣子”或“不孝子”,总体来言具有如下两种特征。
其一、破坏力大:清朝的俞樾,在他的《右台仙馆笔记》中,记录了一位破坏力超级大的熊孩子。有一商铺养了只猫,后生出四只可爱幼崽,却被一熊孩子惦记上了。趁只有一女眷时(小脚,跑不快),夺了两只幼崽便逃。
女眷呼救,有人帮忙追赶。熊孩子专选人多的地方扎,因为能容易逃脱,哪料却一头撞倒了位孕妇,由于没收住脚,正踏在人家肚皮上……最终孕妇“母子皆亡”,熊孩子一家也算毁了。
当然,这属于极端个例,在统计学上实际意义不大。但却能表明:熊孩子的破坏力,实属惊人!
其二、聪明绝顶:熊孩子的破坏力,之所以连大人都头大,就是因他们普遍聪明,甚至是聪明绝顶。比如大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聪明得连老爸王曦之都中招。
一次,王曦之喝了些酒后,出门准备办事去,来到自家墙壁前世,突然想写两笔。于是,他大笔一挥在墙壁上写了几个字后,心满意足地出了门。
王献之一瞅就乐了,窜过去就把老爸的字全给涂抹掉,然后依照记忆力,模仿了一遍,左看右看觉得很不错,反正老爸看不出来。还真对了,王羲之回家后一瞅那几个字就愣住了,说道:“真是喝多了,我的字咋写得这么难看?真是羞死人。”
瞅瞅,这就是“熊孩子”,你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这种感受,苏轼的老爸苏洵,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苏轼小时候就是个超级“熊孩子”,且不但是他一个人“熊”,还带着弟弟苏辙,一起“熊”。偷鸡摸狗、惹是生非……
总之,调皮捣蛋的事都喜欢干,可就是不读书。苏洵气得毫无办法,打?打不过来!训?不起作用!苏洵都绝望了。所谓死地后生,苏洵终于开始反省起自己来了,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得,不正跟苏轼一样吗?一直是“任侠壮游”,直到27岁时由于母亲病故才幡然悔悟,开始发奋读书。
猛然苏洵乐了,心说:苏轼、苏辙,看老爸跟你俩怎么玩!这天,苏轼带着苏辙跑进老爸书房后就一愣,只见老爸一反常态,竟然把手中的东西藏在身后。苏轼自然问,老爸你藏啥好吃东西呢?苏洵告诉这哥俩,比好吃的,好玩的都好!你俩不许看!说完就轰走了这哥俩。
皆知,孩子是大人越不让做什么,他就非要做做看!所以,苏轼就带着苏辙,开始观察起老爸来了。哪料,老爸突然在书房里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跟着就高呼:太好玩了,太好玩了!
苏轼“嗖”一下就又窜进书房,非要看老爸玩啥呢。苏洵板着脸吼:我不是你的奴仆。反正你哥俩记住,别想事事从老爸这里得到好处。跟着就又轰走了这哥俩。
如此,还不是一天两天,苏洵总是这样。终于这天苏轼偷窥到了真相,只见老爸离开书房前,是把一个东西,裹在黄布里,放在书柜最上面。
第二天,趁老爸外出,苏轼带着苏辙就把那东西偷来了,一瞅,是本书!苏辙当时就不干了,书有啥好玩的?苏轼说,老爸总是看着这书大笑,一定有好玩的。不行,咱俩非要看个明白不可。
苏轼和苏辙上了老爸的当,开始跟这书较劲,竟然真就看出了门道,从此是越来越喜欢看书了。故而当熊孩子苏轼长大后,就成了北宋的全民偶像,唐宋八大家之一,成了大器!
显然,苏洵这一招很简单且使用:抓住“熊孩子”的好奇心重的心理,进行疏导,最终改变了苏轼的命运。所以熊孩子的问题,其实放在更高角度来看,应属于家长的问题!前面说了凡是熊孩子,无不聪明,就看家长如何引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