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大门之后,究竟是什么?——读《Before the law》有感
不同于 《AFTER 20 YEARS 》中两边人物身份的不断反转所制造的悬疑,《ANGELA》中男女主之间真挚爱情所带来的感动,和《A BABY TRUMP》里一个家族的意外没落与唯一后人不信遭遇所令人的唏嘘不已,《BEFORE THE LAW》光在篇幅上仅只有短短的一页,且情节更是让人琢磨不透,一个农民渴望进入被称作法律的大门,结果是他一生都被阻拦在第一道门之外,无论他想尽各种方法,甚至花尽了财产尝试去贿赂看门人,结果是对方照收不误,回答却仅仅是:“I am taking this only so that you do not think you have failed to do anything.”
穷极一生,他最后还是没有踏入“法之门”,去世前,他发问:“为何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看门人答:“这道门只有你能进,现在他关上了。”
作为上层阶级和法律专家,表达的含义一定非常人所能理解的,为此我再一次阅读,并查找资料,惊讶的发现:该迷你小说来自于卡卡夫的代表作《审判》,讲述了一个人在未犯任何事的情况下遭遇了法院的审判并最终被处以死刑的悲剧,欧我明白了,before the law一定跟这原作一起痛诉法律的黑暗是吧。。。
然而,事情完全没我想的那么简单,法律黑案(不是错别字)不假,但它的创作背景确是起源于自己本人引发的三角恋[捂脸][捂脸][捂脸],由于卡卡夫本人对婚宴观错误的认知,他在订婚后和另外一个女人暧昧,最终遭受了法律和精神上的
双重审判,一方是被未婚妻一家痛斥不忠,一边又被法院取消订婚,而在卡卡夫以为一切结束时,又得知自己的前未婚妻父亲导致家庭经济崩溃,这使得卡夫卡遭受了第三重审判,便是自己对自己做法的审判,在这种情况下,《审判》的结局横空出世。。。
是的你没有看错,这哥们先把结局写好,然后从后往前写,并最终以正常故事顺序发表(虽然经历了无限跳票)
好了回到主题,为何我要质疑该文全篇的核心并不是抨击法律黑案,农民和冤案这些标签往往会导致思维定势,但是,审判本身确是一篇半自传的存在。主角K先生不懂得法律,遇到许多看上去想帮他的人,一步步发现法院的黑幕,结局是没有经过任何法院的程序而直接被当成一条“狗”处死?不不不,法院有黑幕不假,但K真正的死因,是因为他不? 懂? 法!简而言之,法盲是原罪。
此时我们再将K与那个农民放在一块看,BEFORE THE LAW,法律之前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不同的,农民面前的法之门之为他准备,前面的守卫仅仅是个摆设,但已足够将农民拒之门外了,现在重新品一品I am taking this only so that you do not think you have failed to do anything则又是一番风味了。
K先生看上去作为银行柜员处于中产阶级,其实在法院的一帮人眼里,与狗没有区别,K在遭到审判前遇到的几乎所有人都与法律有关,其中有法官的情妇和自己律师的情妇[捂脸][捂脸][捂脸],一边是自己的案件,一边是具有危险身份的女人的诱惑,K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并且坚持解聘律师,是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最终成为法律的牺牲品。农民被拒于法之门之前,而K被审判的秘密,则藏于无数的法之门之后。
最后是作者卡夫卡本身,与前两者完全不同,卡夫卡作为贵族阶层并且法律专业,应当作为法律面前的最大收益者,那为何我前面说《审判》相当于卡夫卡自身半个自传? K先生在得知自己被判罪的时候,他的世界观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最一开始他所想的不是自己为什么无罪,而是为何有罪,他逃避现实,在外放荡,日复一日的混乱使得他自身的罪恶感不断增加,或许他一开始真的无罪?但我们怎么知道呢,我们看到的,只是K最后放弃抵抗,承认了自己有罪的事实,成为了那条狗。
现在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卡夫卡由结局开始往前写,完成这篇小说的过程也是他对自己审判的过程,从造成未婚妻悲剧的事实来回溯自己罪恶感的源头,就算熟知法律又如何,心灵法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或许,“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才是这一切最好的解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