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日本的社会演变的制度改革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日本是由几个大岛和若干小岛组成的国家。在古代,这种岛国的特点之一是内部矛盾必须自己来解决,外部势力很难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时还是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碍,所以,自身的改革极其必要。
公元3世纪以后,日本本州地区出现了一个较大的政权大和国。大和国原来局限于本州岛中部的大和地区。在不断的扩张中,大和国逐渐占领邻近地区,领土越来越大。5世纪时,这个国家已经统一了如今日本的大部分地区,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645年的?大化改新?是日本在七世纪的一次重大变革,虽然,史学界一直还在讨论此次变革后的日本社会性质,但是,这场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让日本自此开启一段历史新纪元。
此次改新是上层统治者看到了危机,而自主采取的改革。那时的国名是大和国,虽然有天皇,不过贵族力量强大,这些贵族只会扶持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天皇。
当时的劳动人民由两部分群体组成:
一部分就是奴隶,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人主要是从事家庭内部的劳动。
另一部分就是部民,这是大和国在扩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他们的组成基本是被征服或者归顺的部落,按照他们原先的组织形式保留,依旧在自己原有土地上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平民。部民可以保留少量家庭财产,不过,他们和平民一样,日益受到上层贵族的盘剥。
大贵族是想控制对国家的领导,中小贵族则是想垄断土地和财富。部民和平民失去土地,生活无法保障,自然起来反抗。这时的情形就是国家很混乱,统治者想扭转这个局面,就必须要有措施。他们先是吸取中国的一些做法,改革户籍,让一些被奴役的部民实际成为自由的国家农民。农民是直接向国家交税的一类人,这等于是剥夺贵族的收益,自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项改新其实也是天皇和贵族之间的争权较量,双方力量的相持持续了半个世纪,临朝摄政的圣德太子决定要向中国学习,加强皇权。大和国和中国从五世纪开始就有交流,后来,佛经的传入成为改新的一个触发点。本来圣德太子已经做好改革准备,只是贵族非常害怕自己利益受损,在他死后,又杀死了他的儿子,中断了改革。圣德太子虽然去世,不过他派去向唐朝留学的人员陆续归国。
这些人带回的治国理念及文化,让当时的皇室人员决定改新。为了顺利推进改新,就要先除去拦路的障碍,于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在宫廷上演:皇室人员借着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使节?受贡?仪式,安排大贵族也参加,然后,宫门一关,一场政变让皇室家族夺回话语权的?大化改新?就此拉开序幕。
如何评价大化改新?
先来看看此次改新的举措。
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强化天皇皇权,废除贵族世袭制。还有一点很很重要,任用有才之士。在国家管理制度上,参照唐朝当时的省部州县制度设立国郡里制,无一不在加强天皇的绝对统治。
其次,在经济上,废除部民制度,进行土地改革。不论皇室的还是贵族的田庄、屯仓等,都归国家所有,这也是皇权集权的特征。那些部民也成为国家的?公民?。国家会将土地给农民耕种,农民要做的就是上缴赋税。
当时的赋税制度就是?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从这个举措看,这项改新当时应是相当彻底。土地全部国家所有,国家统一管理。又将部民转化身份,等于释放劳动力,部民及其他农民有活干、生活有保障,自然不会再想其他心思,而国家的经济来源也有充分保障。
政治和经济上的改新,是互为保障的关系。天皇没有拿到绝对统治权,是无法调动那些土地。贵族世袭制被废除,以及部民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强化皇权集中。
那么这项改新的效果如何,又如何评价呢?
前期,虽然农民有了土地,但是,到了后期同样出现赋税过重的情况,很多农民吃不消就跑了,做起流民或者依附寺院、豪强等。
从天皇集权和土地使用的角度看,此次改新应是变革了日本的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度进入封疆制度。虽然,到后期很多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人生活,不过,那时土地是掌握在国家手中,是国家对农民的剥削,而不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关系。
此次改新的最大的成绩应是在于,国家对土地的占有,从而避免更大的社会分裂。而且,开启非暴力的社会变革先例,并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发展。虽然,后来不能避免农民一样流离失所,却是为日本迅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此次改新也是证明,学习和模仿先进的理念,定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到了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