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反侵略战争的名称和指挥者
一、有清一朝历次对外战争
1、1627年,丁卯之役,李氏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2、1636年,丙子之役,李氏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3、1685年-1686年,雅克萨之战,沙俄沙俄败,《尼布楚条约》;
4、1765年-1770年,清缅战争, 缅甸签订和约;
5、1788年-1789年,清攻安南阮惠之战,(阮惠) 安南(越南)求和;
6、1788年-1792年,清反击廓尔喀之战,廓尔喀(今尼泊尔)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7、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英国胜,《南京条约》;
8、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俄美支持),英法胜,俄国渔利,《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9、1875年-1878年,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浩罕国(俄英支持)中国胜,收复新疆;
10、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不战而败,《中法新约》等;
11、1894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胜,《马关条约》;
1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胜,《辛丑条约》;
13、1900年,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沙俄胜,但未能实现其“黄俄罗斯计划”,《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
二、有清一朝先期对外战争
1、1627年,丁卯之役,李氏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丁卯之役是天启七年(1627年)一月至四月,中国(明朝)与后金在朝鲜境内进行的一场战役,朝鲜方面称之为“丁卯胡乱”。此役后金为消灭明朝东江镇毛文龙部,解除南下后顾之忧,乘冬季冰坚,在朝鲜人的配合下出动主力围攻东江,但战果不大,因而迁怒朝鲜,转而掳掠朝鲜北方。明军以德报怨,援师入朝,又将后金军赶回鸭绿江北岸。此役参战各方皆蒙受重大兵力损失,但后金的战略目标都未能实现,又损失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丁卯之役中,后金主帅阿敏在突袭铁山失败,强攻云从不下的情况下,迁怒朝鲜, 又想“东边损失西边补”,在朝鲜捞一票,甚至打算在朝鲜称王,不但没有成功,反而将朝鲜推向明朝方面。这反映了阿敏鲁莽急躁,毫无谋略的性格。战役后期,随着天气转暖,骑兵为主的后金军十分被动,甚至有可能被困死于鸭绿江以南,阿敏却一再拒绝撤军,终于令后金军在瓶山决战中蒙受重大损失。
丁卯之役使得皇太极用军事手段解决东江镇明军的战略失败了,不得不转而寻求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的途径,但皇太极利用明军削弱了阿敏的镶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的实力,解除了此二人对其汗位的威胁。可以说,无论后金“丁卯之役”在军事上成功与否,对皇太极个人来讲,都是胜利的。
2、1636年,丙子之役,李氏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丙子之役指的是崇德元年(1636年)至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是满族人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朝鲜的战争,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皇太极随即撤军归国。
战后 根据协议,朝鲜被迫与明朝断交,接受清朝的册封,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朝鲜建立迎恩门以迎接清朝敕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间,朝鲜先后161次接待清朝敕使。朝鲜每年四次向清朝进贡(1644年后改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为止。
此战,从朝鲜的角度说:后金/清朝的入侵,给朝鲜人民造成巨大灾难;使朝鲜成为清朝从属国;加重了朝鲜经济的负担,加速了朝鲜王朝的衰落。
从清朝的角度说:皇太极两次用兵朝鲜,使朝鲜和清朝由敌对关系变为君臣关系;得到了来自朝鲜的物资供应,由敌人的基地变为自己的后方,从而解除了西征蒙古、南攻明朝的东顾之忧。
3、1685年-1686年,雅克萨之战,沙俄败,签订《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战,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
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对沙俄军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为此,他于平定三藩之乱的第2年(1682年),即赴关东东巡。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在充分做好收复作战准备的基础上,康熙帝令都统彭春掌黑龙江将军印,指挥收复雅克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方胜。
战后,清军松懈,俄重点雅克萨,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当即命令萨布素、郎坦等速修战船,率兵2000人进攻雅克萨,又命令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400人参战。经过1年的围困,沙俄政府见雅克萨城危在旦夕,急忙于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派代表团到北京,表示愿与清政府谈判议定边界事,并请求清军撤雅克萨之围。康熙帝见此次沙皇果有和谈诚意,便同意其请求,准许沙俄侵略军残部撤往尼布楚。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此后,两国使节在尼布楚经反复谈判,以清廷让出尼布楚,沙俄军撤出雅克萨达成协议。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即《黑龙江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4、1765年-1770年清缅战争 缅甸签订和约
清缅战争,亦称中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中国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以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中国自卫反击为开端,以1769年11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7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较多争议的一件。
此战以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
战争影响,造成中南半岛上的重大政局变动:清缅战争爆发时候,缅甸正和它历史上的死敌暹罗交战,刚灭了暹罗就遇上清朝军队进攻。国内空虚的缅甸被迫只留下三千兵力驻扎暹罗,全军归国抵御清朝进攻。暹罗的郑信由此得以击败国内其他割据势力,击退缅兵,重建暹罗。当然清朝政府很长时间都不知道是它造成中南半岛上这一大变局,既削弱了缅甸,又挽救了暹罗,而是耿耿于怀在全盛时期无法打服“南荒小夷”。
缅甸战后,时隔18年后,即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此事才圆满结束。换句话来说,中缅关系又被重新纳入了东亚朝贡体系,中国得了面子,缅甸得了实惠。
5、1788年-1789年,清攻安南阮惠之战,(阮惠) 安南(越南)求和;
清攻安南阮惠之战,是清军为安南(今越南)国王黎氏复国而南攻阮惠的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安南国王黎维祁为其臣阮惠所逐,其母、妻叩关告变。时安南为清朝之属国,历代黎氏国王均由清朝册封。八月,乾隆帝命两广总督孙士毅预调数千兵马,驻扎于临边关隘;命广西提督许世亨率兵数千人,集于镇南关(今友谊关)待发。
十月末,清军以“兴灭国,继绝世”之口号,出关南征。乾隆帝令孙士毅与许世亨率两广兵1万人出镇南关,以8000兵直捣安南东京黎城(今河内),以2000兵驻安南谅山(在镇南关与河内之间)为声援,并保障清军后路。命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8000人,取道云南开化厅(今文山)之马白关(今马关),渡赌咒河而入安南;命云贵总督富纲驻都龙(今马关南),督办饷运。
清军攻破阮军三道江防后,直抵黎城。时阮惠军已退往距黎城2000余里之领地广南。孙士毅宣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阮惠虽败,但其主力数万犹存。五十四年元旦之夜,正当清军欢度佳节懈于防守之时,阮军倾巢而至突然发起猛烈进攻,清军顿时大乱。安南王黎维祁携眷出走。孙士毅仓猝还军,夺富良江而归,其兵马还者不及一半。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皆战死。
乾隆帝大怒,下令将孙士毅革职,以福康安为两广总督。阮惠占据黎城后,便与暹罗(今泰国)构兵,而遣使向清廷请降。四月,乾隆帝封阮惠为安南国王,旋令黎维祁率所属至京归汉军旗。
此战初期,清军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尤其在夺取三江天险作战中;将士勇猛,战法灵活,连连取胜。但在黎城光复后,主帅孙士毅严重轻敌,缺乏应有防备;在遭到突然攻击时,又自行先逃,招致清军大败。
6、清反击廓尔喀人之战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清军与藏兵反击廓尔喀(今尼泊尔)兵入侵西藏的战争。
此战,清军前期作战不利,清国西藏政府接受屈辱条件而议和,招致廓尔喀兵再次入侵。后期,乾隆帝决心坚定,福康安指挥果断,清军连续作战,大败廓军,保卫了大清国领土。清军深入廓尔喀境内以图捣穴擒首,但并无充分条件,故未达目的,反而劳师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