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历史是什么
波斯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民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最早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亚述国灭亡以后)生活在现在伊朗南部设拉子市以南的地区(当年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就在这里)。
在帝国时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纪才开始兴盛起来的,这并非是ES曲解了波斯的历史,事实上帝国时代中的波斯还包括了波斯帝国(公元三世纪开始)的前身。
从三世纪开始,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出现于历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纪。
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这片土地曾经被许多发源于地中海区域的势力所统治,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恢复了属于本民族的自由与荣耀,并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的帝国。
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曾经属于当年古波斯帝国的版图。
然而接连不断的战争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为了夺取叙利亚、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和整个 *** 半岛的控制权,与强大的罗马帝国交战了数年。
直到公元364年,罗马人才和波斯人签订了一份和平条约。
后来,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波斯人将他们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战争中。
他们的新敌人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
波斯人开始从拜占庭的边境地区-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猛攻。
波斯人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终于在公元619年来临了。
波斯帝国完全征服了整个埃及地区和高加索山脉。
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对拜占庭首都的围攻战中,以惨败而告终。
拜占庭人趁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开始入侵波斯帝国的领土。
多年来的无休争战,事实上已经为这两个原本实力强大的文明敲响了丧钟。
公元628年,在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际,统治者们终于同意签订了迟来以久的和平条约。
在这之后,被战争极大削弱的波斯帝国被来自东方的 *** 军团攻占了。
公元651年, *** 势力在短短十年内征服了波斯帝国并完全占有了波斯帝国的领土。
这个新的 *** 王国被称作-伊朗(Iran)。
然而这一片热土仿佛永远无法实现和平,在此后的数百年中,不断有新的侵略者出现。
首先是塞尔柱人(Seljuks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征服了伊朗全境。
接踵而来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军团,再后来则是土库曼人(Turkomans )。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纪才出现。
与1300年前的古波斯人一样,伊朗人最终收复了自己的领土。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两千余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种“死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相当陌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透过几千年的迷雾来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与伊拉克边界旁的伊朗境内,有一座名叫克尔曼沙的商业城市,城东2~3公里处有一个名叫贝希斯敦的小乡村。
两千多年来,它默默地远离城市的喧嚣,忘记了过去,也被人们遗忘在记忆的角落里。
然而时至今日,“贝希斯敦”这个名字不仅走出了克尔曼沙这座城市,而且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
这应该归功于它附近的一处悬崖,因为上面有一种让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这也同样应该归功于一位名叫罗林森的英国人。
1835年,英军少校罗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库尔迪斯坦省总督的军事顾问。
这位业余考古爱好者到任不久,就风闻附近有石刻。
他当然不会置若罔闻,跑去一看,果然在贝希斯敦村附近发现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
只见该峭壁铭刻离地面约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约8公尺,宽约5公尺。
上半部是一个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语、埃兰语和阿卡德语三种楔形文字写成的铭文。
楔形文字是西亚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这种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芦苇当作笔,在粘土制作的泥板上书写而成的。
书写了文字的泥板被置于太阳底下晒干或者用火烘干,当作“书”一样保存起来。
如果是信件,则在泥板文书外涂上一层粉,再装进也是用泥制成的“信封”内传送。
由于这种文字笔画呈楔形,考古学家称其为“楔形文字”。
为什么要用三种文字书写呢?因为古波斯楔形文字并非历史形成的文字,而纯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范围有限,认识者极少。
因此在用它发布诏令时,有必要以当时通用的埃兰文和阿拉美亚文译出。
铭刻用三种楔形文字书写的缘由正在于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随着公元前330年波斯国的灭亡逐渐变成了一种无人通晓的死文字,而另两种楔形文字也早已失传。
因此,人们并不知道这些文字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罗林森决心解开这个谜!他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悬崖峭壁,小心异常地拓下一片片铭文,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释译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
踏着前人的脚步,经过12年的钻研,罗林森终于在1845年成功地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而剩余两种文字所述内容估计与波斯文是一致的。
从此,悬崖上的这种让人疑惑不解的东西不再是一个谜,人们了解到它的背后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公元前522年3月,波斯皇帝冈比西斯二世率大军远征埃及。
有一个名叫高墨达的僧侣乘机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迪亚,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叛乱。
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
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
高墨达便以巴尔迪亚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
但他从不召见大臣,每天深居简出。
这可不像一个皇帝的所为,大臣们疑窦重重,一时之间,流言四起。
有人传说这个巴尔迪亚其实是拜火教僧侣高墨达,但苦于拿不出确凿证据。
后来,冈比西斯过去的一位王妃发现新皇帝没有耳朵,并将这事告诉了父亲欧塔涅斯,欧塔涅斯马上断定新皇帝不是巴尔迪亚,而是僧侣高墨达。
因为在居鲁士当皇帝时,这个高墨达由于过失被居鲁士下令割去了双耳。
欧塔涅斯马上把真情告诉了另外的6名波斯贵族,其中包括后来的皇帝大流士一世。
他们决定发动一次政变,杀死高墨达,夺回政权。
他们成功了,但是围绕着谁最有资格当皇帝,争执不休。
一时间,波斯贵族群龙无首。
稍后,欧塔涅斯退出,但剩下的6人仍互不相让。
最后他们商定,第二天早晨6人乘马在郊外 *** ,谁的坐骑首先嘶叫由谁当皇帝。
大流士让他的马夫使了一个计策,使他的马先叫了起来,当上了皇帝。
大流士不愧为一位足智多谋的人物,利用“叛军”之间缺乏联系的缺陷,各个击破,历时一年最终平定了叛乱。
贝希斯敦的摩崖石刻,记载的正是大流士的丰功伟绩,其中充满了溢美之辞。
铭文用的是第一人称,其中写道:“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众王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叙斯塔斯帕之子,阿尔沙马之孙,阿黑门尼德……按阿胡拉马兹达的意旨,我是国王。” 原来,江山稳固之后,大流士自感功成名就,于公元前520年9月踌躇满志地巡行各地。
在巡行到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伊朗哈马丹)附近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小村庄时,他的心情无比豪迈,回想这些年来的坎坎坷坷,感慨万千,于是命人在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尤其是镇压叛军的经过,以扬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