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是怎么保持经济增长的
1、美国振兴落后地区经济的成功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也曾经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集中表现为东部、北部的发达与西部、南部的落后。美国的东部和北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工业体系完备,商业规模巨大,资本市场活跃,人力资本存量大,交通、金融、保险、邮电等服务业发展齐全,发展速度也很快,成为美国经济精华之所在。而西部和南部经济落后,人口稀疏,经济增长迟滞,主要生产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技术和人才匮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不平衡严重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一是弱化了美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一度落后于日本、德国,其实质原因就是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制约了美国经济整体有效需求的扩张,使得投资的收益率降低,投资不足,市场容量受到限制。二是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不稳定性。南与北经济发展的差异,分别削弱和强化了南北财团的竞争势力和利益分配条件,导致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直接冲击了社会的稳定,无形中加剧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大了南北之间的对立。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强化了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调控,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美国先后通过了多个区域经济开发法案,如《摩梭沙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法》(1933年罗斯福总统)、《地区再开发法案》(1960年肯尼迪总统)、《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1993年克林顿总统)等等,培养了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以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发展为例。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东岸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最大支流,它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在肯塔基州汇入俄亥俄河,全长105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田纳西州境内,原是美国最贫穷落后的地域之一。1933年这里有人口300万人,人均年收入仅约168美元,是全美人均收入的45%左右。从事工业的劳动力仅为12%,农业劳动力占62%,农业生产水平十分落后,是全美平均数的1/3。自16世纪后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垦,肆意砍伐森林,掠夺式开采矿物资源等,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田园荒芜,人口外流。过去美国曾多次力图改变其落后面貌,但始终未能奏效。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采取集中力量开发田纳西河流域,通过了开发法案,并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由总统直接领导,拥有规划和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内各种资源的权利。管理局成立后,一方面致力于土地资源的整治利用。通过成立示范农场,教育和引导农民植树造林,改变耕作方式,改良土壤等来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设一系列水利枢纽和电站,不仅有效防治了洪水泛滥,而且发展了航运,为流域内的工矿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吸引了大批工业在流域内发展,形成了一条田纳西河工业走廊。此后又发展了旅游等服务业。经过50多年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而且流域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昔日灾害频繁、贫困落后的穷乡僻壤,今天已成为沃野千里、百业兴旺、经济繁荣、航运发达、环境优美的发达区域。这里既是美国电子、炼铝、军工、化肥的重要生产基地,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实现了流域内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巴西振兴落后地区经济的成功经验
巴西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发达的沿海地区与落后的内陆地区同时并存是巴西宏观经济区域格局的显著特征。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瓦加斯总统向全国发出了“向西挺进”的号召。为了推行“一体化发展战略”,1960年巴西将首都从东南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里约热内卢迁往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巴西利亚。首都的西迁使中西部地区融入全国经济,提高了该地区的经济地位。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加强对落后地区交通、能源、通讯等部门的投入,建成以新首都为中心,连接各州主要城市的公路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此外,巴西内陆地区地广人稀,北部、中西部地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1-2人,政府有计划地进行移民,在公路两侧规划建设“农业小镇”综合体,扩大了经济边疆,使这些地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了加速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巴西政府决定对亚马逊河流域进行开发,于1953年成立了亚马逊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负责对这一地区的开发规划与管理。亚马逊河流域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而且有世界上储量最大的高品位铝土矿和铁矿,还有锡、铀、钻石、黄金矿及褐煤等,水资源也极为丰富,储量在5000万千瓦以上。1976年巴西政府选择远离海岸线1700公里的亚马逊大森林中的亚马逊首府马瑙斯作为新的“增长中心”(增长极)来建设,籍此带动周围地域乃至整个亚马逊河流域开发。政府颁布法令建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对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以税收为主的一系列优惠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面积逐步扩大到221万平方公里,包括了整个亚马逊地区,占全国面积的26%,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已建成现代化企业200多家,逐步形成了电子电器生产中心、钟表生产中心、摩托车和自行车生产中心、纺织和成衣生产中心等。在马瑙斯增长极的带动下,1974年以来,在亚马逊地区想继形成了17个规模不等的增长极。巴西采取在内陆地区培育“增长级”的措施加快落后地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研究。
3、日本和意大利振兴落后地区经济的成功经验。
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众口众多、资源贫乏的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当长时期内只重视重工业开发,工业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于“三湾—海地带,”而广大农村和山区,人口较少,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为此,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国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开发来达到振兴落后地区经济的目标,而目标的完成则主要是国家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实现的。一是在东京、大板和名古屋三大都市以外的相对落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基础结构建设,积极培植和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增长极,刺激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二是在东京、大板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区立法限制其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过度集中,使其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上述战略是日本政府通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制定的20多个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和落后地区开发计划实施的。1979年日本的《国土六法》中有关落后地区开发与利用的法律就有126种,在立法先行的基础上,对落后地区实行有计划开发。同时也采取了高投入政策。具体做法是国家和地区按事业计划拨出专款,以无偿扶持为主,辅以低息长期贷款,并发动私人开发。国家设置专门的金融机构为落后地区筹集资金,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或为开发作担保。
日本政府通过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开发和国土综合开发政策,将立法和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振兴,缩小了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布局的“过密”和“过疏”问题。
二战前的意大利存在着显著的南北地域差异,无论人口密度、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还是在文化教育、就业比率等方面,南方都落后于北方。鉴于政治上的强大压力和经济上的总体考虑,在完成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意大利政府决定对南方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特别干预,并于1950年成立了南方基金局,负责对南部落后地区的规划与开发。南部的开发过程分为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开发重点是农业和基础设施;第二阶段的开发重点是通过建设“工业发展区”和“工业发展核”(增长极)来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第三阶段是将南部经济发展计划纳入全国经济发展规划中,并将各项工程的实施逐步移交给地方政府;第四阶段是重点发展中小企业,改善其技术装备,致力于工业企业的地方化和普遍化。经过30多年对南部落后地区的开发,从纵向比较,南部地区经济结构有了改善,农业得到改造,文化教育等有了较大发展。
二、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几点启示
美国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巴西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日本的北海道、意大利的南部地区等都是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国家为了促进其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采取了一系列的不同的政策措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尽管这些国家与中国在自然条件、历史背景、文化状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其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长抓不懈
从世界范围看,任何国家内部的落后地区经济状况都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因此,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就成为国家区域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战略任务。美国政府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就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和采取措施,其区域政策一开始就把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在空间上的差距作为主要目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也是把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消除经济布局中“过密”和“过疏”问题,缩小经济活动的地区差异作为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意大利、巴西等国家也是把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和平衡发展,作为一个时期区域政策的目标。
2、强化中央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性以及由此引发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实际,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其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都采取了各种政府干预的政策。如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和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计划;设立专门的地区协调发展机构,负责对落后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大力投资,兴建和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利用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移民开发落后地区;制定发达地区的限制性措施和落后地区的优惠措施等等。
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单单只依靠地方政府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依靠中央政府首脑来推动。为保证对落后地区开发的有效实施,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来负责落后地区的开发工作。如,美国于1933年为开发田纳西河流域,设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归罗斯福总统直接领导。巴西为开发亚马逊河流域,于1953年成立了亚马逊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
3、加强规划和立法,以法律来保障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工作
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则,也是国家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在世界各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制定规划,并使区域开发政策法律化。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经济机会均等法》、《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等一系列法规,德国有《联邦空间布局法》、《边境地区开发法》等,英国有《特别地区法》、《工业布局法》等。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定待开发地区的选择、开发内容和程序、资助的方式和重点、优惠措施的具体内容等,使落后地区开发政策法律化,并依法成立相应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来负责实施。这是落后地区经济开发得到了顺利进行和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值得我们借鉴。
4、突出重点,实施增长极战略
由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和条件,改造起来,困难很大,投资很多。因此,在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时,不能采取齐头并进方式,正确的做法是: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实施增长极发展战略。美国政府在开发落后的西部和南部时,选择了一些交通条件相对较便利、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小城市作为经济增长中心,建立起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基地,以此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巴西政府开发西部地区,选择了亚马逊州的马瑙斯作为新的“增长中心”,以带动周围地区乃至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的开发。这就使得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扶持一些中心,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通过增长中心的发展带动周围腹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采取灵活多样的援助方式,培植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往往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若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国家的扶持,要加快发展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中央政府必须通过公***投资、转移支付、投资补贴、财政贴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多种多样的援助方式、加大国家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支持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意大利中央政府投资总额的40%投向南部,国家参与制企业必须将工业投资的40%和新建工业企业投资的60%投向南部,以后又将企业向南部投资的这两个比例提高到60%和80%。日本1951年北海道开发时的公***投资只有70亿日元,到1995年预算已达9450亿日元,1980年公***投资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全国平均为9%,而北海道占17.1%。公***投资还包括设立专门援助落后地区的区域发展基金,如意大利的“南方发展基金”,巴西的“亚马逊投资基金”等。
各国都把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实施区域政策的重要手段,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政府转移支付补助。据统计,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20%的有澳大利亚、日本、印度、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在10%-20%之间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对落后地区实行税收优惠,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刺激工具。美国的东北部的征税多于南部和西部,为激励资本向落后地区流动,克林顿政府1993年颁布的《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中规定,政府拨款25亿美元无偿用于税收优惠。1967年巴西为鼓励社会多方投资开发落后地区,在北部亚马逊地区建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区内私人企业10年内免交所得税,扩大再生产的进口商品免交进口税,从国外和其他地区购入的消费品和材料免交商品流通税。
中央政府在落后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政府投资于制造业企业导致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部门具有最大的外部化经济效果。对一个地区而言,依靠外部“输血”可以获得短期的发展,但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变“输血”为“造血”,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国外在开发落后地区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把加快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突破口。
6、鼓励移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通过移民方式,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是欧美各国和发展中国家缩小地区差别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这种流动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顺向流动和迁移。如二战后,法国通过落后地区人口迁出和减少,使得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上升,与发达地区的相对差距缩小;另一种是人口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逆向流动和迁移。如美国西部开发史上,移民起了重要作用。目前的印尼也在通过这种逆向移民方式解决地区差距,它主要是由经济发达的爪哇岛向外岛移民。近20年,其移民总量达400多万人次,政府的长远目标是移民2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