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背景: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荀子法律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春秋到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

荀子以理性的态度,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整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体系。

正如郭沫若所言:“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1]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的呼唤和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德国历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

[2]是一个需要思想巨人的文化轴心时代。

在以“尊尊、亲亲”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思想被解构的过程中,自然之欲成了驱使社会成员行为的主观动机。

重建社会秩序,为社会和人们寻找文化价值的基础,成了战国时期的十分突出的时代问题。

马克思认为,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必须面对时代,它“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其表现来说,都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问题的焦点发生了变化,自然会促使思想家对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

时代呼唤哲人和思想家来做出回应,因为哲人和思想家只是时代的一分子,是时代的产儿。”[4]于是,荀子融合百家之学,担负起了解答时代课题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