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简要的影视鉴赏
肯·丹西格曾说:“观众走进电影院想要的是五种不同的层次:首先是‘一个好故事’,叙事清晰是一部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所必需的;接着是‘类型清晰准确’、‘充满仪式感的风格化’、‘充沛的情感历程’,最后是‘峰回路转的情节’,这样才能让观众惊讶和突出记忆点。”在这几点上,《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都满足了要求,电影在情节设置上几乎布满了冲突点,让观众集中注意力,为了凸显主题,影片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为主人公的摔跤梦增添了重重阻力。其叙事上紧凑不拖沓,有利于让观众体会到故事的真实而产生***鸣。
这部影片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以父亲想要女儿成为一名摔跤手为印度赢取世界金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看似从一开始便知道结尾,但其中设置的情节与冲突巧妙自然,具有真实性,引人入胜。影片从一开始便通过冲突引起开端和后来的情节。第一部分聚集在影片的前45分钟。而这45分钟又分为两部分,第一小部分是前18分钟,以人物背景、身份、希望和目标以及现实的困难、女儿打男孩作为主要内容,而女儿打男孩更是作为一个故事转折点将剧情转向下一个方向,重燃父亲的希望。第二小部分是19-45分钟,讲述女儿在真正反抗之前被质疑、训练遇到的困难等,以及在女儿前往他人婚礼现场时真正爆发反抗的情节。这一段主要表现女儿训练的痛苦和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价值冲突。
首先是第一幕,第3分43秒,年轻时的主人公马哈维尔在电视机前关注国际的摔跤比赛,并发出感叹:如果印度的摔跤手在场的话表现也一定会好,只是国家投入太少,人才稀缺。接着黄衣大汉便作为一个制造冲突的人物开启了与主人公的摔跤对决,引出马哈维尔摔跤冠军的身份和其对印度摔跤比赛事业的关心,接着便引出后来的一系列培养女儿作为摔跤手、女儿参赛的情节。而此时整个色调呈黄绿色,显得氛围十分阴沉。这种微微泛黄的画面将带领着观众走入上个时代,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记忆。基本上,这部影片的前半段都是以这种黄暗的色调为主,体现了当时摔跤手的资源匮乏、训练环境恶劣以及主人公所在的村庄的贫穷,也从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对国家摔跤事业的关注、为国家培养摔跤手的热衷和决心、对摔跤梦的热忱和向往。
对决开始前,电视机播放的摔跤比赛的主持人解说仿佛也成为了主人公与黄衣大汉对决的画外音,“空气中火药味十足”,“一场恶战即将开始”,同样是焦灼的赛场和蓄势待发的双方,以一种微妙的巧合使得这两者相得益彰、互相配合,令观众聚焦这场对决。
接着影片继续制造冲突:梦想与现实的冲突。马哈维尔虽然获得了摔跤的全国冠军,却同时也是一个养家糊口的男人,他需要挣钱的工作去养育家人,马哈维尔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也就引起了下一个冲突:子承父业而无子。主人公连续四个孩子都是女孩,这又给主人公提出了问题:放弃?还是坚持?影片大量地使用蒙太奇手法,以第三人的视角叙述马哈维尔希望得到一个儿子却又屡屡失败的故事,随着一系列片段的拼凑,马哈维尔从肌肉健壮的摔跤手变成了一个固执略显颓态的肥胖中年人。
马哈维尔收起了当年的摔跤照片和金牌,加上邻居生了男孩的嘲讽,马哈维尔进入了无声的悲伤之中。这一段的音乐悲壮而又洪亮,似乎映射着马哈维尔内心的不甘却又被现实所击败的痛苦,画面黑暗而模糊,马哈维尔陷入了道不清的情绪之中。影片中多次利用色调明度的变换表现人物内心。当父亲回忆过往辉煌时,色调明亮温暖,而再回忆起如今困境,画面一转变为昏暗的冷调,营造出压抑痛苦的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转变。
下面又开始戏剧性的反转,两个女儿收到男生的欺负反而将男生打得落花流水,马哈维尔仿佛找到了黑暗中的光,他看见了女儿的力量,想要训练女儿成为摔跤手而完成自己的梦想。此时的背景音乐忽然高扬,有一种豁然开朗、拨云见日的意味。
接下来从打人事件到父亲对女儿开始魔鬼式训练,再到堂哥也被父亲拉入魔鬼式训练、两个女儿想要逃脱训练,影片都使用了连续式蒙太奇手法来体现,减少了不必要的片段,用少量短暂的片段来体现整个事件的发展。还有使用蒙太奇手法的,是两个女儿对抗父亲失败后,决定坦白不想再训练,但都被父亲驳回;以及后来父亲剪掉了两姐妹的长发——代表女的标志的情节、女儿痛哭流涕的镜头,父亲也自省是不是做的不妥当,自己到底是不是个合格的父亲。这些都通过连续式蒙太奇手法体现,将两姐妹防抗失败跃然于荧幕之上。但婚礼上的新娘的一席话让两个女儿得知,父亲爱她们,是真正地把她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做家务的工具或是家庭的负担。故事便进入了下一个方向。
两位女儿开始积极训练,比父亲起得更早,不需要催促,没有反抗,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训练之中。影片从这里开始,画面的色彩变得明亮,背景音乐开始欢愉热情而充满希望,象征着女儿和父亲开始相互理解,***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整个情节节奏激昂,具有励志性和向上性。离开前往第一场摔跤比赛时的一幕,车子正好在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线处,周围都是金黄的麦田,象征着前途的光明和梦想之路的璀璨。
后来,大女儿吉塔参加了各类摔跤比赛,从一开始收到官方的质疑、没有体育方面的资助到后来村庄上的人都以吉塔为豪,吉塔成为了标志性人物,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称赞。吉塔从小到大的比赛在影片中几乎以很短暂的片段一笔带过,运用拼接的手法,将各个比赛剪辑在一起,观众见证了吉塔的成长史,之后直接将长大后的吉塔、老年的马哈维尔的形象呈现出来,加快故事节奏。这一段整个画面以明亮的蓝色色调呈现,背景音乐激昂似一种胜利者的凯旋之音,象征着吉塔走向摔跤道路上的正轨,而父亲的梦想也离实现更近一步。
之后吉塔和父亲有了冲突,吉塔不服父亲传统的摔跤招式,双方矛盾还未化解,吉塔便奔赴比赛。吉塔参加奥运会时,妹妹巴比塔在参加全国摔跤比赛,这两个场面也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影片将巴比塔和在家看吉塔比赛的父亲之间来回剪辑:吉塔在比赛中节节败退、巴比塔步步为营占领上风,吉塔落败、巴比塔获得全国冠军。如此的剪辑突出对比了两个女儿在不同教育方式下的不同结局,一边是父亲的正确指引,一边是自我松懈、自我堕落,这同时也是教育理念的对比,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更能引起观众***鸣。
吉塔屡次失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马哈维尔内心也十分煎熬,担心大女儿仍然受到所谓的国家级教练的蒙蔽以及二女儿是否也会步大女儿的后尘。但一通电话便让父女二人从此和解,相互理解鼓励,整个片段只有一句“对不起爸爸”和女儿的抽泣,没有其余的台词和动作,数秒的片段便道尽了父女二人各自的苦楚,无需多言,只能意会。色彩基调黯淡无光,背景音乐悲凉绵长,与此情此景相得益彰,表现父女二人的痛苦内心。
在一切步入正轨之后,吉塔准备代表印度参加世界级摔跤比赛。然而马哈维尔由于招惹了之前的国家级教练,被暗中设计带入小黑屋,看不到吉塔的比赛。在这一幕中,吉塔的比赛令人热血沸腾,背景音乐节奏性强并伴随着观众的呼喊声,色彩明亮悦目;父亲在小黑屋中昏暗无助,只得焦急等待,并且背景并没有配音乐。这两幕的对比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目的是让吉塔彻底地独立战斗,不再依托父亲,获得一个真正的、自己的摔跤冠军,父亲的缺席暗示着女儿的最终独立。父亲退于次位,让丰满羽翼的女儿毫无顾忌地飞翔,打出属于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成绩,不再是之前只有在父亲关注下才能获胜的小鹰了。
在影片中,摔跤比赛的场面通常以“越轴”的手法拍摄,后期剪辑组接这些镜头,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比赛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凸显吉塔的艰辛和不易,也将比赛现场打造成一种“平面舞台”,让观众产生一种心理贴近性,更能够产生***鸣。
在摔跤比赛最终结束,吉塔以一个漂亮的背摔获得了世界冠军时,父亲仍然在小黑屋中焦急等待,期望自己的女儿能获得胜利。直到印度国歌在整个赛场响起时,父亲才真正意识到女儿获得世界冠军,实现了自己和她***同的理想,顿时泪流满面。这也是父亲在这个片段中唯一有背景音乐的地方,体现了父亲对女儿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的无比热爱。
父亲终于冲出小黑屋后,与女儿相见,无需多言,只有交换金牌的寥寥数几的动作。这一动作先是女儿将金牌拿给父亲,象征着自己获得了世界冠军,为父亲实现了理想,为祖国争光;后来父亲又将奖牌交还给女儿,象征着女儿应得的荣耀,虽然自己付出了心血,但作为父亲,最令他自豪的仍然是自己的女儿。这一幕也象征着前代与后代的交接,父亲将自己的心血完全倾注于女儿身上,意味着体育精神不灭,后继有人。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的励志传记,同时也将一种“反歧视”观念植入了我们的脑海。女性也同样可以在男性强势的领域发光发彩,就像影片中父亲对女儿所说的那样:“得了金牌,你就会成为榜眼,你将不再孤单,无数女孩将和你联合起来,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反抗只能做家务,反抗从小就被订婚。你的对手不再是某个人,你是在和所有歧视女性的人战斗!”影片的最后列出了影片拍摄的由来——真实存在的女性摔跤冠军,为观众呈现了女性也能够打出一片天的画面,很好地巩固升华了影片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