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谶纬学说对法律有何影响?

谶纬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 》等辑本存世。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谶纬充斥着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注定不能与儒家经典长期并行,很快就从经学中被剥离了出去。但谶纬中并非全是荒诞的东西,其中还含有许多天文、历数、地理等方面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此外,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两千年中国君主专制社会的最高伦理规范,其最初的确切表达即是《白虎通义》从礼纬《含文嘉》中引来的。

汉代思潮下:谶纬与反谶纬

纬则是一种解经的方式,即用一种神秘的方式来解释儒家经典。“纬,织横丝也。”指经的支流,是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解释。

谶是用神秘隐晦的预言以决吉凶,《说文解字》曰:“谶,验也。”即通过隐语、符、图、物等形式来预言人事的吉凶祸福。所谓谶是当作神灵启示人们的一种预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渐杂以数术之言,即不知作者为谁,因附合以神其说,迨弥传弥久,又益以妖佞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之。"

清代王鸣盛《蛾术编》卷二"谶纬"条有云:"纬者,经之纬也,亦称谶。"

顾颉刚先生在其《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谶纬的造作》中亦指出:"谶是预言,纬是对经而立的......这两种在名称上好象不同,其实内容并没有什么大分别。实在说来,不过谶是先起之名,纬是后起的罢了。"

严格意义上的谶纬起自汉哀帝、平帝时期。

天人感应在董仲舒那里,其目的主要是革命性的。所谓革命,就是说,上天降灾异以表明其命,人主当顺应天命,变革旧政。观汉元帝、成帝两朝,儒家多以灾异以诫惧人主,人主亦降诏自省求言。至哀、平间,大概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汉朝的统治已失去人心,仅仅谈革命不足以拯救这种局面,于是,天人感应思想转为讲受命,期望一新的王者来受命以救时难。可见,哀、平间,汉已失民心,于是受命代汉之要求出现,但又不能直言其事,于是假托神秘隐晦之语表达民心,谶纬的实质正在于此。

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汉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这表面上是承认谶纬之学的政治地位,即将谶纬之学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但其实质不过是通过公开图谶的定本,以禁绝图谶的新的造作与损益。

谶纬对汉代思想界的影响同样是十分广泛,特别是对经学的影响。

《白虎通德论》,又叫《白虎通义》或简称《白虎通》。《白虎通义》全书***分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十分典型地体现出东汉正统思想的特点。

这本书可以说是汉代今文经学的标准教科书。该书以名辞解释的形式,对儒教的许多问题,从今文经学的立场予以了解释。由于谶纬在当时被尊为“秘经”、“内学”,认为是孔子的心传,微言大义所在,是儒学的精髓,所以《白虎通》一方面以今文经学为主,另一方面又大量征引谶纬,而且是先引谶纬,后引经书。

白虎通论天与帝王之受命

天子者,爵称也。爵所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上法斗极。”《钩命决》曰:“天子,爵称也。”帝王有优劣,所以俱称天子者何?以其俱命于天,而王治五千里内也。

《白虎通》则是从帝王受命的角度来理解天子之为爵称。以为天子之为天子,乃是得天之命,甚至与帝王之优劣无关。这与公羊家的意趣迥然不同,公羊家是贬帝王为爵,而以谶纬思想为主体的《白虎通》则是尊帝王为天。

白虎通论灾异与符瑞:

天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援神契》曰:“行有点缺,气逆干天,情感变出,以戒人也。”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白虎通论阴阳五行与社会伦理

男不离父母何法?法火不离木也。女离父母何法?法水流去金也。

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

长幼何法?法四时有孟、仲、季也。朋友何法?法水合流相承也。朋友合流相承也。

不娶同姓何法?法五行异类乃相生也。

丧三年何法?法三年一闰,天道终也。

反谶纬思潮

郑兴传:“帝(光武)尝问兴郊祀事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兴对曰:‘臣不为谶。’帝怒曰:‘卿之不为谶,非之邪?兴惶恐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帝意乃解。兴数言政事,依经守义,文章温雅,然以不善谶,故不能任。”

尹敏传:“帝(光武)以敏博通经记,令校图谶,……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万一。’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从此沈滞。”

桓谭传:“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光武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东汉反谶纬思潮之集大成者为王充。

王充论天道自然:

夫天道自然,自然无为。……使应政事,是有为,非自然也。(《寒温篇》)

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遣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谴告篇》)

“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明雩篇》)

王充疾虚妄的方法:考之于心,效之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