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中国古代的皇权体制
中国古代皇帝体制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核心,兼具权力、地位、负责任的特点。皇帝被视为全国人民的父亲,全体人民都要对他敬畏有加。在历史上,皇帝和他的内阁、外戚协同作用,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然而,一个弱势或者不称职的皇帝,会导致国家内部和外部的混乱以及战乱。
在古代中国,皇帝被视为“天子”,象征着一切权力和地位的最高发源地。他是神灵的代表,统治者的代表,民众的代表,拥有极高的权利和地位。一个皇帝,不管才能、德行怎么样,要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和敬畏。
根据朝代的不同,皇帝的权力也有所不同。以传统最为强大的明清两朝来看,皇帝的权利几乎是无法限制的。他可以任免官员、立下法律、订立条约、调配军队、掌握财政、御敌外侮。他被视为“法理一者”,其发号施令、颁行法令的能力,无人能逾越。
虽然皇帝的权力极大,但他也需要一定的协助。在历史上,有一些皇帝并不具备执掌帝国的能力,这就需要其周围的内臣和外戚进行协助。
其中,内阁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开展不同的组织形式。最为著名的内阁形式是“东厂”、“西厂”。它们是由皇帝派出的秘密情报机构,负责维护官吏的纲纪和政治秩序。
此外,内阁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辅助行政机构,如吏部、礼部、兵部、工部等。这些行政机构负责拟定政策、推荐官员、颁布政令等重要事宜,是皇帝的得力助手。
外戚也是皇帝的重要辅助者。古代宫廷的结构中,宫女、太监数量庞大。但由于政治意义上的失重,使得皇帝面对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决策被不断限制。因此,外戚便成为皇帝的协助者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皇帝有着向国内外负责任的义务。国内,则是要保持国家的丰富和长治久安。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全国人民的父亲,必须努力调和政策和社会的矛盾,确保稳定与和谐。国外,则是要与外国建立友好的关系,举行外交并对国家进行防卫。
如果皇帝不能履行他的职责,那么他就会受到人们的指责或谴责。如唐朝时李林甫的声望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玩笑”,而这种“玩笑”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崩溃。此外,翦伯赞在明朝时期的政治失误,最终也导致朝代的灭亡。
皇权的行使方式
皇帝权力的行使主要采用批答章奏的方式,即对臣僚奏事审议复核。在贯彻意图方面,则使用诏、令、谕、旨等专用文书形式,由一定的承传机构下达发布,交各职能部门执行。
审阅和批答奏章是皇帝掌握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决策的基本途径,也是皇帝处理军国事务的主要方式,工作量极大;批示奏章且要正式区别章、奏、书等不同文种。
皇帝可以通过有上奏权的官员的文件或者面奏处理军国大事。对奏事有不实之处,皇帝可以随时指定有关部门或直接派人进行“簿责”,即按照皇帝的批示对所奏之事进行核实和驳斥,对严重者甚至给予严厉的处罚。
对于重要的政事,皇帝难以抉择的时候,会召集与这些政事有关的大臣,举行不同规模的会议讨论,称为“朝议”或“廷议”,由与会者提出不同的参考意见,然后由主持会议的大臣具衔上奏,听由皇帝裁决。
皇帝也会定期举行“常朝”,接受群臣奏事,当面发布指令。而懒惰的皇帝往往至期便宣布“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