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不要抱!你还在相信“哭声免疫法”吗?
深夜,一家中响起了婴儿撕心裂肺般的哭泣声,妈妈刚要起身却被爸爸一把按住:“别急,让他先哭一会。”
1分钟、2分钟……孩子的哭声依然没有停下,屋内只有焦虑不安的妈妈与拿着手机看着时间的爸爸。
慢慢的,孩子哭声变小了,声音中透露着一丝沙哑,妈妈急忙过去将孩子抱入怀中,看着因为哭累了而很快睡着的孩子,爸爸不禁在内心赞叹: “哭声免疫法,真好用。”
短期见效、长期崩溃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华生认为 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 情感 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本书不仅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儿童,也曾在中国风靡一时,毕竟带孩子最头疼的莫过于孩子动不动就大哭大闹。
知道原因也只剩无奈,不知道原因则更令人抓狂,费了半天劲后好不容易安抚好了孩子,做父母的却也是身心憔悴。
而华生所谓的 “哭声免疫法” ,正是倡导父母们用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策略,帮孩子养成完整睡眠的习惯,让孩子知道只有自己乖乖的才会得到父母的关爱。
不得不说,自从狠下心肠,很多妈妈惊奇的发现,孩子哭声不再频繁,生活习惯也更有规律,甚至变得更加独立。
就连约翰·华生本人也将这种方法用在了自己的儿女、儿孙女身上,你们猜这些孩子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模样?
大儿子在而立之年自尽,女儿也多次自杀未遂,小儿子流浪在外,外孙女酒精成瘾,也多次尝试自杀。
“哭声免疫法”祸及了约翰·华生的子孙,真可谓自食其果。
而在我国的一些家庭中则见效更快,马伊琍曾发微博控诉,自己十分后悔在女儿文爱马一岁时用了这个方法。
虽然两天就让爱马学会了睡整觉,可是半年时间后又开始反复,每天半夜都哭着过来请求抱抱。
然而真相并不像马伊琍以为的那样,只是因为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而导致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哭声免疫法免掉的是父母的爱,也免掉了孩子的自我存在意识。
哭泣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需求,也许是因为孩子肠绞痛、断夜奶,也许是在向大人传递一种渴望拥抱和爱的诉求。
父母的举动,会影响着孩子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判断,也许这种感受很模糊,但它会在孩子长大后以性格、行为、语言等形式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
恶魔、胆小鬼还是自信满满的阳光少年,和父母对孩子幼时的养育密不可分。
正确面对,孩子哭泣
各国学者都对婴儿哭泣进行了很多研究,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0-3个月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个时候的哭声是真实的,反映了孩子的生理状况,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孩子哭了,肯定是有需要。
这里包含了一个信息,就是,0-3个月的婴儿,还不会假装哭来控制父母。
3-7个月 ,婴儿的哭声的作用开始分化,变得更有互动性,并且会伴有一些姿势,从无意识逐步变成有意识。
7-9个月 ,婴儿的哭声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因为他们慢慢明白哭声的后果。
这个重要变化和他们在这个阶段重大的认知和情绪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9-12个月 ,他们更是能够把哭声和一些身体语言结合起来,比如,看向主要照料者,做一些手势等等。
所以说,1岁以后,孩子会开始知道怎么利用哭声来控制大人。
综上所述,无非就是两点:
1、无意识哭泣 ,一般在6个月以前,此时孩子哭是在表达生理或心理需求,饿了,困了,不舒服了……大抵如此。
那么父母无论怎么宠都没关系,对孩子的哭声也该第一时间给予回应——抱、喂奶、查看尿布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消除了孩子不舒服的因素,更会让他们感到关爱,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这也是最初母婴依恋的建立。
安全依恋感对孩子的心理 健康 、将来的人际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意识哭泣 ,经过了半年的哭泣练习和声带发育,孩子开始对哭声的控制越发娴熟。
妈妈们也会发现,这一阶段的孩子不仅会大哭,还会尖叫,变着调子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 。
也由此引发了妈妈们的担心,孩子一哭就去抱,他会越来越频繁的利用哭来让父母抱。
置之不理实不可取的,被动忍受也不是办法,那么我们只有主动出击了!
当父母们发现自家孩子有了利用哭声来召唤自己的苗头,就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多对周围的事物进行 探索 ,因此孩子此时哭很可能只是觉得无聊了。
那么不妨主动和孩子一起玩,跟他讲话,用他喜欢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欢的 游戏 ,让他醒着的时候经常有事情可做,更让他保持良好的情绪。
而且,当孩子越小的时候,多花时间和他们一起玩,他们就会从学着怎么玩,慢慢过渡到怎么自己玩。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随着年龄增大,不会过分依恋父母的怀抱,更不需要时刻让人陪着自己。
积极主动,顺应天性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 曾分享了一个哈佛教育专家都极力推荐的亲子互动方式,被形象地称为发球接球,孩子是发球方,父母是接球方。这个方法总***分为五步:
第一步,分享孩子的兴趣。
当孩子发出声音,肢体舞动着或者用手指向某个事物的时候,说明他对这件事感兴趣。
父母要对此表现出好奇,可以顺着孩子所指,或者重复孩子发出的声音,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你也注意到了,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步,与孩子一起 游戏 时,给孩子支持和鼓励。
可以是语言的肯定,也可以是欣赏的表情。
第三步,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一步很关键,它帮助孩子把现实世界与重要的语言,文字联系起来。
你可以描述一件事物,或者是孩子正在做的事情,等等。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让他们更快地认识和了解周围的世界。
第四步,你来我来,轮流来。
轮流让孩子建立起秩序感,轮流中的等待则让孩子学会基本的自我约束。
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着急,要慢下来,要给孩子反应的时间,这是非常好的培养孩子自信和有主见的机会。
第五步,结束与新的开始。
这是孩子把注意力从当下的活动转入新活动的时候,父母要跟随孩子开始新一轮的 游戏 。
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记住,孩子是主角,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导向,父母应配合和支持孩子发球,接球,积极互动。
父母和孩子的情绪是会互相影响的,如果父母总在说不行、不可以、不许做,孩子也会体验到挫折感与生气。
因此需要父母对孩子多点耐心,多表达积极的情绪,支持与爱,让孩子常常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减少哭闹的结果。
教育不是标准化作业,顺应孩子的天性,把孩子的优势和强项发挥出来,才是教育的真谛。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