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
(一)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国家审计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综观中外审计发展史,无论是古代官厅审计还是近现代国家审计,无一不是这样。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原始社会,由于缺乏审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就没有审计。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了委托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有审计产生的土壤,于是,官厅审计应运而生。官厅审计是一种维护受托私人经济责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职责是维护奴隶主、封建主的利益,通过查错防弊功能,一定程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受托经济责任的日趋复杂,审计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审计发展成为民主政治的工具,它通过对公权的监督,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因此说,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
(二)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国家审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宏观调控的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新中国的审计制度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建立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审计的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审计、突出重点”。在这里,“围绕中心”就是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大局”就是审计要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发挥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各自的作用和合力作用。国家审计机关因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不可能直接参与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各种经营活动,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发挥间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因为要正确有效地发挥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除了健全其自我约束机制,抑制其经济上的数量扩张心态外,既要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制约其经济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又要针对这些部门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提出评价和咨询意见,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之所以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主要理由是:(1)国家审计机关作为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部门,通过《审计法》及相关法规的授权,能够依法对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实施监督;(2)国家审计所处的超脱地位为其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提供了可能;(3)国家审计所掌握的经济信息及其资源优势为其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4)其他经济监督部门如财政、工商、物价、税务、海关、银行等本身职能和所处地位的局限性无法担此重任。
那么,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哪些作用?
1、制约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监督的对象主要涉及政府行为及公***投资事项。由于“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恰恰相反,却常常是在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制约其经济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同时又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提出评价和咨询意见,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审计监督,揭露和打击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制止任何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活动及其因素,以实现对整个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国家审计既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通过履行审计监督基本职能,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相关部门部门或机构是否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
2、促进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促进性作用主要是指通过审计,向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提出审计评价和咨询意见,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国家审计可通过收集汇总分析研究审计和专项调查结果情况,特别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提出审计综合报告信息,落实分析宏观调控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效果,并且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制定政策的分析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并提出客观、合理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为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建言献策,从而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建设性作用。
3、预警性作用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告诉我们,国家审计从制约、监管到看护、守卫,再到预警、防范,审计作用的发挥,要将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监督改进到事前监督,审计工作提早介入,从源头上控制系统正常运转。国家审计不仅仅是守门,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维护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国家审计系统需要在应对经济运行中充分发挥审计的事前预警作用,能够及时发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风险因素,并向政策制定者、经营管理者预先提示,提前采取降低或分担风险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警情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要通过客观分析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决策实施效果,对其中可能发生的失效、偏差与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对经济行为可能产生的不良问题在事前给予及时的预警,从而能够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科学分析和判断,提出预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四、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的机制
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不可能发挥直接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发挥间接的不可或缺的促进与制约性作用,因此,国家审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属于一种倒逼机制,即通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完善机制、抵御风险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免疫功能。
1、发现问题。审计工作的核心是收集证据、对照标准、形成结论,其中,收集和鉴别证据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由于经济活动纷繁复杂、审计对象复杂多变,国家审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就无法发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影响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因素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国家审计要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就必须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识别各种风险及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点。
2、处理问题。审计工作不仅仅是查账验证、揭露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所发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分析,系统研究,进而达到处理问题的目标。由于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因素十分复杂,因此,国家审计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对特别重大问题,如系统性体制机制问题或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可通过上报决策机构进行决策或批办;对一般性问题,可在其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处理。
3、完善机制。完善机制是国家审计建设性作用的体现形式。国家审计要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在依法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多的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宏观层面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多的从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着眼,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建设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4、抵御风险。风险是指发生各种损失的可能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属于新生事物,充满各种风险和挑战。国家审计应当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主动识别风险,积极评估风险,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安全隐患,并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关的权力机关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清除这些风险,以确保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