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梦人物性格分析
一、敢爱敢恨的赫蜜雅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是在他的第一创作阶段完成的。作品闪烁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芒,人物形象中无不透露出一种人性之美。
首先,剧中赫蜜雅的形象是最为生动鲜明的,在作品的第1幕剧中,她在封建专制的淫威面前,毫不畏惧,敢爱敢恨,傲然挺立,坚定执着地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反抗封建压迫,对封建礼教、封建法律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和嘲讽。
当父亲要将她许配给“门当户对”的第米特律时,她公然抵抗,即便父亲要求特权,如果她不依照自己的指令嫁给第米特律,就将她处死,即便雅典大公希修斯暗示赫蜜雅“若不遵照父亲的意旨,嫁给第米特律,就得宣誓刻苦修行,终生不嫁”时,赫蜜雅依旧坚决反抗。
宣布:“我情愿这样开、这样谢,这样自生自灭,殿下,也不能把我宝贵的贞操,奉献给什么主人——假使他的主权,我的灵魂怎么也不愿承认。”而选择坚决捍卫自己的爱情,这种爽直倔强的性格,这种不顾封建礼教束缚无视法庭尊严而为自己的恋爱权利进行斗争的行为,突出地表现了资产阶级新女性勇敢无畏的性格特征。
而之后,她的行为也更加地叛逆和大胆,甚至不惜以和情人私奔的方式来反抗不合理的礼教和法律。她的这种率真、热情、刚毅、机智,也让她的形象更为光彩照人,但是,我们应该也要看到的是,她的敢爱敢恨也让她有着盲目自信、嫉妒、急躁、易怒的一面。
在第3幕剧中,当她在森林中醒来,却不见了爱人,就立马认为是第米特律杀了莱珊德,“做了杀人的凶犯”,“毒蛇也不敢来咬他一口”,甚至在莱珊德、第米特律因魔汁喜欢上海伦娜后,妒火中烧,认为是海伦娜抢走了自己的心上人,骂她是“骗子”、“花心里的毛毛虫”、“爱情里的小偷”。
由此可以看出,她的人格中有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但这也是其敢爱敢恨性格的跃然体现与必然结果,也由此证明,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一朵带刺的玫瑰花”,其人物形象也更加地真实立体饱满,让人印象深刻。
二、善良忠贞的海伦娜
作品中另一个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勇敢地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就是海伦娜。同样的,莎士比亚在她的身上也倾注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美、浑然天成的和谐美,她具有着很多女性都具有的***同特点:善良、热情、纯洁和温柔,却又意志坚强,忠贞不渝,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
与身材娇小玲珑,性格泼辣急躁的赫蜜雅不同,海伦娜身材高大,性格相对温婉镇定,但两人都忠于爱情,并且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两人性格的不同之处所形成的这种对比、映衬和烘托,反而使这两位女性形象益发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海伦娜尽管相对怯懦、哀婉,她称自己为“一个安分的姑娘,最为胆小怕事”,但是,在爱情面前,却从未放弃勇敢地追逐自己的痴心,不管第米特律之前如何对待她,恐吓、威胁、撂狠话,她为着心中所爱,为着心中那一份对爱的坚定等待,依然不顾危险地跟随第米特律来到了那片森林。
以德报怨,就为了等待爱人的回心转意,而也正因为她的善良和忠贞,感动了仙王奥伯朗,决定暗中帮助这个可怜的姑娘,尽管中间因为阴错阳差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最终依然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她对自己爱情的执着、对爱情的盲目、对爱情的忠贞和浪漫,也同样让人们不得不为之动情。
三、人性光辉闪耀的超自然人
同样的,莎士比亚除了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这些栩栩如生、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作敢为的青年女性形象之外,最大的特色便是还塑造了众多超自然的形象。诗人以他的高超的艺术构思和独创性把现实与神话、社会的人与超自然的仙人、精灵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让他关怀的人物走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并在大自然中人性升华。这些超自然的人,原本应独立于人的世界之外,但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们全身上下都是人性的光辉闪耀。
他们的神出鬼没充满了人性,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体现了人性特征,他们所组合的神仙世界也与现实世界一样,逐渐从纷争走向和谐。其中,尤以仁慈怜悯的仙王奥伯朗与淘气鲁莽的精灵蒲克形象最为突出。
仙王奥伯朗会因海伦娜绝望而执着的爱情而感动,并让蒲克施以援手,并努力解除两对情人之间的误会,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会因和自己闹矛盾的仙后蒂妲尼霞喜欢上一头驴而顾及夫妻的情分,于心不忍,下令蒲克解除魔法,令两人重归于好,在这里,仙王的形象被贯注以浓厚的人性色彩,也是莎士比亚崭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而淘气鲁莽的精灵蒲克,因为认错了莱珊德和第米特律,而将自己手里的爱情烈药用错了对象,使两对男女为了自己的爱情争吵不休,还在第3幕剧中,不停拍手称好:“那时候两男同爱一女,那玩意儿好不有趣!事情越是来得荒谬,我越看越有劲头”。
而在仙王发现了他的错误责备他时,仍然不忘开着玩笑:“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我只有高兴,他们的争吵叫人看得好不起劲!”当然,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坏心的,并且,立即便真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帮助那两对情人冰释前嫌,最终使其赢得了大团圆的结局。
扩展资料
作品主题
回顾《仲夏夜之梦》全剧,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度顿悟像座庄严奇崛的大厦一样慢慢地显现出来了。受到摹仿性欲望威胁的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欲望是真实的,都认为是他人有意与己为难,于是人与人毫无必要地竞争,造成了现实危机,难以化解。
于是,莎士比亚构造出一座神奇的仲夏夜森林,让饱受摹仿性欲望之苦的人进入其中看看人性的真实。梦幻中,人终于认识到摹仿性欲望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到所有赋予欲望客体的神话般的色彩,只是摹仿性欲望的投影。
摹仿性欲望是虚幻的,归根到底,现实世界中,人们为了争夺欲望客体而彼此恶语相向,乃至兵戎相见,并不是因为欲望客体的稀少,也不是因为欲望客体的崇高价值,乃是因为人人总是互相摹仿彼此的欲望,乃是因为人人互为主体和客体,乃是因为人人厌弃自我而规避他者的存在。
当人能够认识清楚摹仿性欲望的虚幻,能够正视自我接受自我,人就能够超越随之而来的攀比、嫉妒、虚荣乃至竞争,人就能够如实地接受欲望的客体,人就能够返回现实世界,和平相处,各归其根,备得其所,乐天安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