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和法律意义上理解“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古代哲学中的一个矛盾,其实分析开来也并不复杂。首先应该知道这些古代道德思想是被建立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也就是大众所公认的。那么其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礼制,所以忠、孝、仁、义被摆的很高。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其实就是亲情人伦的一种体现,本身作为亲孝思想是符合人性的。但是显然这和律法所代表的忠义有冲突。这时候就爆发出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如何取舍其实是有依可循的。前面说了,古代道德和哲学是为了社会秩序而维护的,当一切顺利时自然要巨细无遗样样兼顾,而当小范围利益触及大范围利益时,就会优先广泛的秩序。因为所谓社会是由多数人组成的,少数服从多数是社会凝聚的根本,而人类是群居生物,这种本能的社会性是无法去除的,所以小义遇上大义时,必定是优先考虑大义。所以大义灭亲更符合社会需求。古代有的人面对忠孝难全之类的两难境地时,会选择有限大义然后尽量弥补小义的做法,比如杀死作恶的亲人然后为之敛葬,举报犯罪亲人然后又陪伴其受难赴死等,实现两全,就会留下美名了,因为这的确是不容易做到的。

当然现在来看是不提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