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航母有多少艘

日本自1922年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起到1945年战败为止,总***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20艘在战时被击沉。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的生产能力已经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在1944年1月,日本虽然拥有13艘航空母舰、可搭载496架舰截机,然而实际拥有的舰戴机数量却始终这不到这个数字。

日本海军在条约的限制下,采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舰数量的方法。其中所谓的“航母预备舰”就是在部分军舰的设计中,事先就考虑了未来可能改装成航空母舰的需求,以利于日后的改装工作。另外,日本军方还以投资方式参与商船的设计建造,战时大量征用这些商船,进行改装服役以增强其航母力量。

“凤翔”号:日本航空母舰的元老和试验舰

它是日本海军航空母舰中的元老。在该舰动工兴建之前,日本曾改装过一艘运输船“若宫丸”号,以进行水上飞机的搭载试验。而“凤翔”号在建造之初被归为“特务舰”,后来才自成一类,成为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1921年10月在浅野造船厂动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9494吨,航速25节,有4门140毫米炮、2门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该舰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舰的试验舰。在原设计中,其前段起飞甲板向下倾斜5度,为的是利于飞机起飞加速,右舷的3根烟囱在飞机起飞时可由垂直转为水平;舰岛前方有专供水上飞机回收使用的起重机等。到1923年,“凤翔”号才一一改正了这些错误设计:前端飞行甲板改平,拆除舰岛,舰桥改在飞行甲板下面。

1944年,为了搭载新式战机,“凤翔”号的飞行甲板被加长到180.8米。由于改装后的飞行甲板长度超出舰长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无法在远洋活动。

“赤城”号:山本五六曾任舰长的名舰

“赤城”号原本是“天城”级战列巡洋舰中的一艘。“赤城”号于1920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建造,到了1921年,两艘“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改建成航空母舰。1923在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震坏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号龙骨,最后只有“赤城”号以航空母舰的姿态面世。

“赤城”号在1923年11月重新开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层甲板设计相当特殊:最上层为飞机降落甲板;第二层甲板上有舰桥及2门双联装203毫米口径主炮,故称为“炮塔甲板”;第三层为飞机起飞甲板,长56.7米,可搭载60架战机(16架战斗机、16架侦察机及28架攻击机)。测试排水量34364吨,航速31节。

1938年,“赤城”号进行了一次大改装,拆除原来的炮塔甲板和起飞甲板,将最上层甲板延长变成飞行甲板,舰载机数量增加到91架(96式战斗机16架、96式攻击机51架、96式俯冲轰炸机24架),运送飞机的升降机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飞行甲板左舷增设舰岛。测试排水量增为41300吨,航速31.2节。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的名舰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军名将山本五十六曾担任该舰舰长,偷袭珍珠港时,该舰也作为机动部队的旗舰,其后,“赤城”号还参加了爪哇海大战和中途岛战役。在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下的2枚炸弹命中引起火灾,大火殃及弹药库,连锁爆炸迫使“赤城”号船员不得不弃船,最后日本用自己的“野分”号驱逐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加贺”号:关东大地震使它得以顶替上岗

属于“土佐”级的“加贺”号,真原始设计也是战列舰,同样也是“八八舰队”计划的产物。

“加贺”号于1920年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开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观与“赤城”号类似,同样是三层式甲板,排水量33693吨,航速27.5节,可搭载60架飞机。

1934年,“加贺”号也进行了大改装,于一年后完工。主要是延长飞行甲板,使舰载机的数量增加达到90架(15架90式战斗机、45架89式攻击机及30架94式俯冲轰炸机),航速增大至28.3节,排水量增加到42541吨,续航力得到提高。

“加贺”号一直与“赤城”号搭配编为日本海军第1航空战队;偷袭珍珠港时战果颇丰,在进军南洋的过程中也出力颇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时,受到美军俯冲轰炸机的袭击被命中3枚炸弹而引起火灾,数小时后沉没。成军13年的第1航空战队至此全军覆没。

“龙骧”号:日本海军后续小型航空母舰的典范

在1924年的日本舰艇补充计划中,准备建造1艘27000吨和3艘10000吨的航空母舰。

“龙嚷”号最初计划的排水量为9800吨,使用“青叶”级重巡洋舰的舰体,航速30节,搭载约24架飞机。1924年11月,“龙骧”号在横滨三菱造船厂动工1931年4月下水后拖曳到横须贺进行艏装工作。此时军方要求舰载机数量增加到36架,厂方不得不更新设计,增加一层机库,以至于舷高度降低、耐波性变差。1933年5月完工时,测试排水量12732吨、66000马力、航速29节、续航力10000海里(14节),搭载飞机48架、官兵924人。

“苍龙”号: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标准建造的航母

“苍龙”号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标准设计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军舰改造而成的。“苍龙”号的建造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据《华盛顿公约》的规定,当时日本还可建造总吨位21000吨的航空母舰,因而最初设计了2艘各10500吨的航空母舰。但海军方面却要求在10500吨的航母上安装5门203毫米炮、20门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飞机,这对万吨级航母而言简直是无理的要求。进入预算审核阶段后,这些要求有所减少,航母的自卫武器数量减少到5门155毫米炮、16门127毫米炮。

“苍龙”号于1934年11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18800吨、152000马力、航速34.5节、续航力768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裁飞机72架、官兵1000人。

该舰服役后与“飞龙”号一同编入第2航空战队,搭载57架飞机(21架“零”式战斗机、18架97式攻击机、18架99式俯冲轰炸机),曾支援日军在中国大陆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动,并且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是“苍龙”号战斗生涯的最后一幕。该舰在美国航母“约克城”号和“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的打击下沉入海底,舰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还。

“飞龙”号:鱼雷“自我了断”,水兵得以逃生

“飞龙”号是“苍龙”级的2号舰,于1936年7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0165吨、航速34.6节、续航力7670海里(18节以下),可搭载飞机72架、官兵1101人。

“飞龙”号服役后一直随“苍龙”号同进退。在中途岛战役期同,在“苍龙”号遭袭6小时后,美机再度光临“飞龙”号上空。该舰被4枚炸弹命中舰桥右侧前方的飞行甲板,前段升降机整个被炸飞到舰桥上井引发火灾。6月6日夜零时15分宣布弃船,包括山口闻多在内的416名官兵丧生。值得提的是,当日本驱逐舰“卷云”号奉命向“飞龙”号旋射2枚鱼雷离去后,被困在“飞龙”号舱底轮机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从鱼雷命中爆炸后的缺口处奇迹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后有34人被美舰营救。

“翔鹤”级:鼎盛时期的宠儿、偷袭珍珠港的干将

“翔鹤”级航空母舰包括“翔鹤”号和“瑞鹤”号。1936年,日本单方面退出伦敦裁军会议,从此海军的造舰工程便如脱缰野马一般全力扩张。“翔鹤”级航空母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翔鹤”号于1937年12月在横须贺海军造船厂动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鹤”号则于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户造船厂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9800吨,可搭载飞机84架、官兵1660人。这两艘航母均属于第1航空舰队的第5航空战队,它们服役于日本海军的鼎盛时期,先后参加了偷袭珍珠港、东南亚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战。

“翔鹤”号在珊瑚海海战中因甲板中弹而无法起降飞机,回到吴港大修,第5航空战队因此避开了中途岛战役。等到第三次所罗门海战时,该级舰成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战中,“翔鹤”号再度受损,回到横须贺大修。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中,第5航空战队再度出击。19日,“翔鹤”号遭到美军潜艇“青花鱼”号发射的4条鱼雷的攻击,导致弹药库爆炸,1263名官兵与舰同沉。

马里亚纳海战中,“瑞鹤”号被一枚炸弹命中,随后回吴港进干船坞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鹤”号投入莱特湾大海战,担任日军北方部队的旗舰。25日,“瑞鹤”号遭到美军舰载机的猛烈攻击,被命中鱼雷和炸弹各7枚,在恩加诺角沉没,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获救。

“祥凤”级:名为潜艇支援母舰、实为航母预备舰

“祥凤”级航空母舰包括“祥凤”号和“瑞凤”号,前身分别是潜艇支援母舰“剑崎”号和“高崎”号,在设计之初已被列为“航母预备舰”。“高崎”号在1939年下水后立即进行航母的改造工作,于1940年2月完工,并更名为“瑞凤”号。“剑崎”号于1939年1月比“高崎”号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进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为“祥凤”号。

改造后的“祥凤”号排水量达13100吨,航速28节,续航力7800海里(18节时),舰上可搭载6架“零”式战斗机、12架97式攻击机及10架99式俯冲轰炸机,合计28架。官兵788人。

“祥凤”号的第1次也是最后班出击是在珊瑚海海战中。在战斗期间,“祥凤”号遭到美机密集攻击而被命中了7条鱼雷和13枚炸弹,1942年5月7日沉没,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第一艘航母。“瑞凤”号则在1944年10月于恩加诺角遭到美机轰炸,命中2条鱼雷和2梅炸弹后沉没。

“龙凤”号:甲板上设置一根烟囱以掩人耳目

“龙凤”号的前身是潜艇支援母舰“大鲸”号,1933年8月在横须贺开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吨。它也被列为“航母预备舰”。

1941年底,“大鲸”号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为“龙凤”号。排水量15300吨,航速26.5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官兵989人。“龙凤”号可搭载21架战斗机和9架攻击机。

“龙凤”号曾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轻微受损后回到日本。其后为搭载新式战机而将飞行甲板延长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龙凤”号停泊在吴港时遭空袭而役失动力,后被充作浮动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战败。战后,“龙凤”号被用于运送海外日本战俘和侨民回国,最后在1946年4月解体。

“大鹰”级:只能用于训练及飞机运输任务

“大鹰”级航空母舰包括“犬鹰”号、“云鹰”号和“冲鹰”号。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前,就有资助民间航运公司建造大型邮轮的计划,以备有朝一日征用这些邮轮改造为航空母舰。

1937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上述计划,凡是排水量在6000吨以上、航速在19节以上的客轮、邮轮、货轮,政府均会在建造之中予以“奖助金”。1940年,日本海军急速扩充时,三菱长崎厂的“春日丸”号邮轮即被日本军方征用,当时该船的建造工程已经完成约30%。1941年5月,该舰转移到佐世保海军造船厂改造,于同年9月完工编入第5航空战队,稍后改编入第4航空战队。测试排水量为20000吨、航速21.1节、续航力85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172米、宽23.5米,官兵747名。

完工后从未作为航空母舰使用,多半用于训练及飞机运输任务,只能算是飞机运输舰。“春日丸”号在1942年8月被更名为“大鹰”号,正式编入日本航空母舰行列之中。“春日丸”号的姊妹舰还有“八幡丸”号和“新田丸”号两艘。“八幡丸”号在偷袭珍珠港前夕被军方征用,1942年初开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为“云鹰”号。“新田丸”号的改造工作也于同年11月完工,更名为“冲鹰”号。

上述3舰的航速高正规航空母舰甚远,只能为运输船队警戒、护航或充当运输飞机平台,“大鹰”号于1944年8月18日在吕宋岛西北方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云鹰”号于1944年9月11日在东沙岛以东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而“冲鹰”号则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岛以东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

“隼鹰”级:整体性能不亚于正规航空母舰

“隼鹰”级航空母舰包括“隼鹰”号和“飞鹰”号,它们的服役背景与“大鹰”级类似。为应付1940年东京奥运会,日本邮政省决定建造2艘大型豪华田6轮。日本军方愿意提供60%的补助经费,但要求这2艘邮轮必须达到船长210米、宽25米以上的规格,而且航速要在24节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吨之间,并且可在3个月之内改装为航空母舰。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号于1939年3月在三菱长崎厂开工,第2艘“出云丸”号则于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1940年‘0月,邮轮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决定改造成航空母舰并由军方收购。“隼鹰”级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僵原丸”号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为“隼鹰”号;“出云丸”号则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为“飞鹰”号。测试排水量均为27500吨,水线长215.3米、宽126.7米,飞行甲板长210.3米、宽27.3米,航速25.5节,续航力12251海里(18节时),可搭载飞机53架、官兵1187名。

“隼鹰”号在1942年7月与“飞鹰”号同被编入第3舰队第2航空战队。在中途岛战役结束一个月后,由于日本海军舰载航空兵严重不足,它们由二线预备部队调整到第一线作战;10月份参加了所罗门群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攻击了美军“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美军进攻塞班岛时,它们也有出击的记录。

1944年6月20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飞鹰”号在舰载机倾巢而出后,被美军舰载机趁虚而人命中1条鱼雷,鱼雷爆炸后破坏了航空燃料库,挥发后的油气弥漫在舰艇内部。2个小时后油气被引爆,随后产生了场无法控制的大火,强烈的爆炸使舰上官兵误认为该舰又被一条鱼雷击中。“飞鹰”号在爆炸后不久便倾覆沉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海战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舰都是被鱼雷攻击后因油气引爆而沉没的。

在同一天里,“隼鹰”号也被2枚炸弹命中,坦损伤不重。1944年12月9日,“隼鹰”号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而严重受损。但由于中雷时弹药库和燃料库都是空的,因此幸运地没有步姊妹舰的后尘而发生爆炸。修理完后的“隼鹰”号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战后于1946年8月解体。

“神鹰”号:由德国商船改装的飞机运输舰

“神前身是一艘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号。该船于1935年在德国不莱梅建造,属于德国洛德航运公司远东航线的定期邮轮,排水量18184吨。因为大西洋的制海权掌握在英国手里而无法回国,只好滞留在神户。

1942年被日本军方收购,同年9月进行航空母舰改装。由于该船的原厂材料难以获得,所以改装工作进展缓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完成。测试排水量20900吨,水线长189.36米、宽25.6米,航速24节,26000马力,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45米,官兵834人。

它于1944年7月编入第1海上护卫队,担任船队的护航任务。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从日本到新加坡的护航任务中,在黄海济州岛以西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结束了短短5个半月的航母生涯。

“海鹰”号:从客轮、袖珍航母到训练靶船

“海鹰”号的前身是属于日本大阪航运公司的“阿根廷丸”号客轮。1939年5月在三菱长崎厂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奖助金”支持下的产物。原先排水量12577吨,16600马力航速21.48节,可搭载旅客901人。中途岛战役后,1942年12月由三萎长崎厂进行改装,次年11月完工,更名为“海鹰”号。“海鹰”号排水量16700吨,水线长159.59米、宽219米,飞行甲板长160米、宽23米,是“鹰”字号航空母舰中最袖珍的一款。由于换装了“阳炎”级驱逐舰的52000马力主机,航速增大到23节,续航力7000海里(18节时),可载官兵587人。该船航速太慢,只从事船队护航、运送飞机等后勤任务,未投入到线作战。

1845年3月19日,“海鹰”号在吴军港外海遭美军空袭受损,被拖回濑户内海的别府湾作为训练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在别户府湾遭英国海军航空兵攻击后,搁浅直至战争结束,1946年9月解体。

“大凤”号:油气“闷炸”使之魂归大海

这是日本海军最后一艘大型的正宗航空母舰。当时日本海军急需扩充航母力量,以对抗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日本海军认为,美国已拥有5艘大型航母并还将建造2艘,日本则只有6艘一线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所以要再建造一艘“大凤”号与之抗衡。该舰由川崎重工承造,于1939年预算通过后即着手设计,1941年完工。

该舰在设计中吸收了从实战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强调加强防护装甲,由于装甲的重量增加而只好减少飞机的搭载数量,原设计的排水量是33900吨,但为了增加消防设备和高射机枪座而增加到34200吨。

舰载机合计61架,包括19架“烈风”式战斗机、6架“彩云”式侦察机、36架“流星”式攻击机。由于机库已经满载,有13架必须露天停放在飞行甲板上。该舰航速为33.3节,16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时),测试排水最34200吨,水线长253米、宽27.5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米,官兵1751人。

“大凤”号于1943年4月下水,1944年3月完工,配属在第1机动舰队第‘航空战队。与“翔鹤”号、“瑞鹤”号三足鼎立。第1机动舰队***有航母9艘、飞机450架。当时“大凤”号上搭裁有27架“零”式战斗机、18架“天山”攻击机、27架“彗星”及99式俯冲轰炸机、3架侦察机,合计75架。

1944年6月,“大凤”号第一次出击,19日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发出第一波飞机后即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岛下方,电力系统产生的火花瞬间引燃了油气,爆炸的冲击波无法炸穿两幢和飞行甲板的装甲,而是在舰内部造成“闷炸”。惊人的爆炸摧毁了舰内所有较薄弱的结构,但“大凤”号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个多小时才沉没。该舰由于“闷炸”而使人员伤亡惨重,阵亡官兵在1000人以上。

“信浓”号:首次出航不到20小时就被击沉

该舰原本是“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第3艘,1940年5月动工:但在横须贺造船厂施工过程中,因中途岛战役航母损失惨重而半路改建成航空母舰。1944年11月9日完工。

“信浓”号本身搭载的飞机并不准备用于担任攻击任务,而只是用于自身的护卫,所以飞机搭载数量并不多。虽然测试排水量达到68059吨,飞行甲板长256米、宽40米(是二战期间飞行甲板最宽的航母),却只计划搭载38架“烈风”式战斗机、18架“流星”式攻击机、9架“彩云”式侦察机。合计65架;而后又改为20架战斗机、27架俯冲轰炸机,合计47架。

“信浓”号水线长256米、宽36.3米。航速27节,15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18节时),官兵2400人。造船厂日夜赶工并简化建造流程,终于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强交船。11月28日,“信浓”号起航,在濑户内海进行它的处女航行,随船官兵和造船厂工人总计1900人。不料在28日夜21时左右,“信浓”号被美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29日凌晨遭攻击并被4条鱼雷命中。虽然在设计上“信浓”号可以承受20条以上鱼雷的攻击,但由于抽水泵尚未安装,水密隔舱的工程也未完成,加上舰上人员未经训练,“信浓”号在中雷2个半小时后,因锅炉进水而导致全舰动力尽失,5个小时后倾覆沉没。

“信浓”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日本人花了4年半时间来建造它,可在第一班出航不到20个小时内即被击沉。

“千岁”级:曾是袖珍潜艇和水上飞机的母舰

该级舰包括“千岁”号和“干代田”号,前者是水上飞机母舰。最初设计是作为一种排水量仅46吨的袖珍特攻潜艇的母舰,在平时充当水上飞机母舰和高速油弹补给船,并可作为航母预备舰。

“千岁”号于1934年11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开工,1996年11月下水,1938年7月完工。而“千代田”号则于1936年12月动工,1937年11月下水,1938年12月完工。在水上飞机母舰时代,两舰曾活跃在中国大陆沿海。中途岛战役后,决定“千岁”号和“千代田”号迅速改装成航空母舰,分别在1942年11月和1943年2月进入佐世保和横须贺造船厂开始改装。

“千岁”号于1943年8月完工,“千代田”号则于同年12月完工。测试排水量为13600吨,飞行甲板长180米、宽23米,其余性能大体照旧,可搭载战斗机21架、攻击机9架,合计30架。但因机库空间不足,有7架战斗机必须露天停放在飞行甲板上。

“千岁”号完工后被编入第3舰队第50航空战队,从事输送飞机和船队护航任务,而“千代田”号则编入第12航空舰队第51航空战队。1944年2月,两舰同日被改编入第3舰队第3航空战队,6月份参加马里亚纳海战

‘千岁”号在恩加诺角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弹命中,在10月25日上午沉没;“千代田”号则在当天下午遭到美军巡洋舰的炮击而中弹沉没。

云龙”级:日本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

“云龙”级航空母舰包括“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是日本海军继“大凤”号之后在1942年着手设计的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云龙”号便于2个月后(1942年8月)在横须贺开工,1943年9月下水,1944年8月完工。测试排水量20450吨,水线长223米、宽22米,152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计划搭载战斗机20架、侦察机6架、俯冲轰炸机27架,合计53架,官兵1556人。

“云龙”号完工后恰逢马里亚纳海战结束不久,日本航母的舰载机损失殆尽。虽然它与“天城”号同被编入第1航空战队,但根本没有配属可供战斗的飞机,只能从事训练任务。到1944年12月18日从吴港出发,运送“樱花”特攻队及陆军部队到马尼拉。19日在东海航行时被美军潜艇发现并遭到攻击,由于命中“云龙”号的2条鱼雷引爆了该舰的前弹药库和航空燃料库,在阵剧烈的爆炸声中,“云龙”号很快沉入海底,舰上官兵1240人悉数毙命。

至于“云龙”级的其他姊妹舰则是在“云龙”号之后追加建造的。开始计划建造6艘,实际动工的只有5艘,最后1艘“鞍马”号还在图纸作业阶段时战争就结束了。实际动工的5艘中,完工的只有“天城”号和“葛城”号。“天城”号于1944年8月在三菱长崎厂完工,编入第1航空战队。1945年3月19日停泊在吴港时遭到空袭被命中1枚炸弹,在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命中3枚炸弹而倾疆于军港中,1946年12月解体。

“葛城”号则于1942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4年完工后编入第1航空战队。它是日本在投降后仍维持可操作状态的最大吨位战舰,此后直从事运送海外日本战俘回国的任务,1946年2月解体。

“笠置”号于1943年4月在三菱长崎厂动工,1944年10月下水。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而终止建造,战争结束时工程完成84%,1946年9月解体。

至于“阿苏”号,则载1943年6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4年11月下水后即告停工,工程进度完成约60%。1945年7月日本准备所谓“本土决战”前夕被该做“樱花”特攻机的靶舰而损毁搁浅,1946年12月解体。

“生驹”号则于1943年7月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也告半途而废,进度仅完成60%,1946年6月解体。

“伊吹”号:胎死腹中的前重型巡洋舰

“伊吹”号原本是1941年日本海军追加建造的“铃谷”级重型巡洋舰,于1942年4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3年5月该舰下水后即未再施工而停泊在吴港内。

一直到日本出现新式舰载机后,“伊吹”号才被用于改造成航空母舰。1943年11月,“伊吹”号在佐世保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造工程。预定的排水量为14800吨,水线长198.35米、宽21.2米,72000马力,航速预计达到29节,续航力6300海里(18节时),飞行甲板长205米、宽23米,官兵预计为1015人。

1945年3月,“伊吹”号的工程完成80%时,因战局恶化而停止建造,战后在1946年10月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