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魂索的思想背景

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的约翰·洛克主张人生而理性,惟必须经年龄、经验和教育使其成熟。在洛克的观念中,“自由是自保前提”,法律则是自由前提,在法律范围内才有自由,无法律即无自由,洛克有言:“理解法律始被视为自由人”。

晚近的以赛亚·伯林进一步以“积极自由”的观念阐释,积极自由是指作自己主人的能力,理性对欲望的控制能力愈高则愈自由,愈受欲望控制表示愈受外在条件支配,愈无法作自己主人。

罪与罚

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一书在影片中被提及。《罪与罚》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双重对立的人格,一方面是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的大学法律系学生,一方面他创造了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两类,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建构世界”,由于建设前必须破坏,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他举拿破仑·波拿巴为例);而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不过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这种论点影响弗里德里希·尼采至深。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于犯罪后,尽管不断的为自己寻找合理的借口,终究受不了良心对他的控诉和惩罚。最后他受到女友苏妮亚精神的感召,因赎罪而受苦,自信仰得到重生。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价值、基督教的牺牲救赎等观点,与尼采的思想分道扬镳。

尼采学说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超人说》是影片中两名凶嫌的核心思想,尼采在其代表作之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提出此论。尼采鉴于历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感于神权压缩了人类活动的能限,甚至否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他试图建构出“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取代神权及旧有的善恶道德标准,以作为对人的理想典范与期许(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终生并未完全放弃宗教信仰)。尼采强调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认为生命的本质是不断的超越,因此理想中的超人,是勇于作自我超克及价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认为人类个体是不平等的,但此种不平等是面对超人这一理想终极目标,个体所能达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律权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夺魂索》中,布兰登·萧、菲利普·摩根(对应于真实事件中的李奥波德与勒伯,然而纳森·李奥波德、李察·勒伯两人都是影片中布兰登、菲利普的混合体)曲解了尼采(剧中化身为路伯特·卡提尔教授)试图提议给人类正面的生存标竿,却做为他们自认是超凡之人,可以为非作歹的借口(时为1948年,二次大战时期,阿道夫·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令人记忆犹新)。路伯特先前与他的高材生谈论过谋杀的艺术,也仅是智力超卓者热衷的脑力激荡,一种偏激任性的假设游戏。如今却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学生,两名凶手也是他的学生。这也是卡提尔教授始料未及、痛心疾首,以至愧悔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