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的科研成果

1994-1996年,同硕士导师刘树田教授一起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研究。提出了可以任意改变分数傅立叶变换尺度因子的光学实现结构以及实现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的级联条件,主要工作发表在Opt. Lett.上,并被多次引用,为利用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进行信息处理铺平了道路。

1996-1999年,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杨国桢院士和顾本源研究员的指导下,开拓了分数傅立叶变换在光学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应用。将分数傅立叶变换同杨-顾算法相结合,在分数傅立叶变换域实现光束整形;提出了可实现Radon-Wigner展示的新结构;提出了分数盖伯变换等一系列新的变换;提出了可实现旋转不变平移变的光学相关器;提出了自分数汉克尔函数的概念,并研究了它的性质;有关光学分数傅立叶变换及其在光学信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中国光学学会前任理事长,南开大学母国光院士对这一工作的评价是:“该项成果,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意义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国内外的同行专家的好评,并被多次引用,相关内容已形成现代信息处理的重要新分支,是国内在现代光学技术科学领域研究工作中的优秀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此期间还从事非线性光学超晶格设计研究,将周期极化铌酸锂设计的概念从准周期推广到非周期,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并应用在二次谐波生成,三次谐波产生和参量震荡中,为新频率的产生提供了新途径,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1999-2001年,在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基金的资助下,在日本山形大学工学部从事生物成像研究。提出了多种提高光学相干层析分辨率的方法,主要工作发表在Opt. Lett.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并被应用在实际的仪器上。

2001-2002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光纤气体传感器研究。将激光内腔光谱仪同光纤光学相结合,提出了高灵敏度的光纤气体传感器,灵敏度提高了100倍,并提出了多种复用方法,推进了光纤内腔传感器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作为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光纤传感技术新进展”一书中的一章,已经出版发行。 2002-2003年,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应用光学研究所任洪堡研究员,从事数字全息重建算法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相位恢复算法来进行数字全息重建的新方案,引起了同行的重视和肯定。这部分内容作为美国Nova Science出版社的新书 “New Developments in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Research”中的一章,已经出版发行。 2003年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分别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留学人员择优资助等人才项目的资助。作为北京市“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主要从事太赫兹波谱与成像,太赫兹波段表面等离子光学和微纳光电子器件设计研究。在太赫兹成像方面提出了多波长成像、偏振成像、实时层析成像等多种太赫兹成像方法,多篇论文被太赫兹领域的虚拟期刊收录。2007年和2009年分别到美国伦斯特理工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在以上的研究过程中,他***参与撰写专著三部,申请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影响因子在3.5以上的论文22篇,被他人引用510余次,H指数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