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研究儿童的道德认识主要采用什么故事
科尔伯格研究儿童的道德认识主要采用两难故事。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出了著名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三种不同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基于对孩子道德判断发展的6阶段理论,科尔伯格提出了用 “道德两难法” 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两难法” ?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最典型的是“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十倍。他花了200元制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
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才借得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
道德两难故事法的运用:
1、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
道德两难故事法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道德尽头的位置思考问题,从而在讲述相关故事时,意图引发学生对道德决策的认识和思考。
通过纷繁复杂的情境,学生知道了什么是一个合适的道德决策,吸收了其他故事或涉及到的等不同的决策形式,从而深入思考问题并且逐渐培养自己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
2、提高学生的情感和***鸣能力。
道德两难故事法可以通过讲故事烘托出讲述情境中的人物角色,使学生有***鸣和情感上的接触。这样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连接和***鸣,从而使得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能够有较强的模拟性和参与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利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情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进行批判性分析。教师在引导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发表见解,还需要鼓励学生相互讨论,进行交流,最终达成对故事的参与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