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会有那么多青楼?古人是如何禁止这些行业存在的呢?

提起红灯区,大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避讳,因为这些事不好放在明面上说。红灯区指的是提供s情服务场所集中的区域,简单来说就是有特殊服务的地区。

“红灯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那时的女子会将红色的灯挂在窗前,以此来招揽生意。

《边缘人语》中曾提到过堪萨斯州的道奇城,有一条通往加利福尼亚的铁路从这里穿过,每当火车在那里停靠,车上的员工总会到红灯区找乐子。

为了方便铁路公司及时找到自己,这些员工特地在门口挂上了铁路公司特有的红灯。渐渐地,这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只要街上某些区域挂满了红灯,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许多特殊交易场所。

现如今,不同地区对红灯区的监管力度也不同,在我国,不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层面,都不允许红灯区的存在,那么古代社会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红灯区”

一、嫖娼与禁娼

古人认为,给帝王找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早在东周时期,管仲就设立了“女闾”,并挑了七百多名相貌端正的女子纳入其中,这些女子各有千秋,身份也很特别,她们出身于各个青楼。

管仲将她们从青楼搜罗出来,成立了一个“国家管制的青楼”,这些女子也成为了“官妓”,可以说,管仲带头让青楼合理化了,也让风尘中的女子有了工作和些许地位。

其实,管仲并非一个贪图享乐之人,他开设青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毕竟男人最舍得在这方面花钱,不过,利用青楼女子赚钱说什么都不大好听,因此,当时很多人对此议论纷纷。

《战国策》中就记载,有人公开反对朝廷建立有组织的青楼,且不同意将青楼合法化,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禁娼”的观点出现。不过,这些声音很快被压下来了,因为公开去青楼对男人来说绝对是一种福利,没过多久,“内闾”变成了生意火爆的场所之一。

图片:男子逛青楼剧照

秦汉之后,“青楼文化”慢慢衍生了出来,虽说青楼文化逐渐融入到我国的民俗文化之中,但朝廷从头到尾就没停过禁止的声音,民间亦是如此。

“嫖娼”这种行为受到绝大多数老百姓的鄙夷,因为它让许多和睦的家庭破裂,每当议论起青楼女子和消费的男子时,人们通常会用不堪入耳的词语来形容,还有人直接骂他们“不是好东西”。

这是早期的“舆论禁娼”,利用社会自发性的道德约束来禁娼,后来,为了响应老百姓的呼声,朝廷还是推出了一些政策,即“法律禁娼”,但这个过程治标不治本,只能从一定程度上限制某些人的行为,却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

比如,《明律》上规定,如果强迫良家女子为妓,得被打一百丈,重则流放或处死,这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娼妓的来源。不过,这远远还是不够的,既然要禁娼,官府的官员肯定得以身作则,因此宋仁宗时期就不允许监察官员、邢狱官吏嫖娼。

但是,出于人性化考虑,宋仁宗还规定,每年他生日这一天,可以允许官员随意嫖娼,不触犯任何法律。

图片:宋朝官员在青楼剧照

二、古代的红灯区

在所有朝代中,娼妓产业最兴盛的时期在唐朝,当时,朝廷认可了从事这一行业工作者的地位,并将嫖娼行为合理合法化,甚至建立了官妓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妓女拥有很高的素质和才能。

而青楼又被称为教坊,长安城内所有青楼女子都要被收入教坊,个人信息也要被登记在册,此外,教坊还会定期搞培训,歌喉较好的会被训练成歌姬,形体较好的则会成为舞妓,能喝酒的会被锻炼成饮妓等等。

由此可见,教坊中的女子各个身怀绝技,才艺超群,连唐朝文人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她们的身影,正因为如此,唐朝的官妓制度流传甚远,直到明朝,这个制度才被取消。

不过明朝并没有禁娼,朱元璋反而更体谅青楼女子的处境,他将“教坊”升级成“教坊司”。明朝初年,全国的教坊司人数还较少,朱元璋下令,让她们全部到集中的教坊司,专门伺候王公贵族应酬或是在大型场所表演歌舞等。

直到明宣宗时期,民间对于禁娼的呼声越发强烈,朝廷才开展了一段“禁娼运动”,可效果并不如意,这是为何?

图片:舞妓剧照

因为官妓们骤然失去营生,又不晓得要干嘛,只能去私人青楼工作,成为私妓,这就导致那一时期的性工作者的数量增长迅速,尤其到了明朝末年,秦淮两岸的妓院数不胜数,组成了一片最大的“红灯区”。

到了清朝,禁娼的力度加强,顺治帝两次发动禁娼运动,先是下令所有教坊不可再收新教员,二是不在宫廷宴会典礼上使用女乐,改用太监。

到了康熙朝,禁娼政策涉及到了私娼,后来嘉庆帝又在此基础上做了补充,虽说这些禁娼运动看起来开展得声势浩大,表面上仿佛有很好的成效,但实际上根本没办法从根本上禁止娼妓的存在。

例如,清朝的官妓虽说被取消了,但官妓们又摇身一变又成了“私窠子”、“半月门”和“船娘”这些身份,继续干着贩卖才艺和身体的营生,每当得知朝廷要展开禁娼运动时,她们便会暂时蛰伏起来,等到安全后又出来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