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专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专业术语总结
41.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42.股权风险暴露:是指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东权益(资产及收入方面直接与间接的所有权),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优先股(特别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
43.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4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是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判断。
45.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
46.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47.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8.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49.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
50.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51.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52.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3.即期:是指现金交易或现货交易,交易的一方按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额的金融资产,交付及付款在合约订立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完成。
在实践中,即期通常是指即期外汇买卖,即交割日(或称起息日)为交易日以后的第二个工作日的外汇交易。
54.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常见的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55.名义价值:是指金融资产根据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
56.市场价值:是指在评估基准日,自愿的买卖双方在知情、谨慎、非强迫的情况下通过公平交易资产所获得的资产的预期价值。
57.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
58.市值重估:是指对交易账户头寸重新估算其市场价值。
59.收益率曲线:用以描述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60.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对资产价值造成的最大损失。
61.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62.交易限额:是指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63.风险限额:是指对基于量化方法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参数来设定限额。
64.止损限额:是指所允许的最大损失额。
65.内部欺诈:是指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此类事件至少涉及内部一方,但不包括歧视及差别待遇事件。
66财务/会计错误: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在财务管理和会计账务处理方面存在流程错误,主要原因是财会制度不完善、管理流程不清晰、财会系统建设存在缺陷等。
67.文件/合同缺陷:也称文件/合同瑕疵,是指各类文件档案的制定、管理不善,包括不合适的或不健全的文档结构、协议中出现错误或缺乏协议等。
68.产品设计缺陷:是指商业银行为公司、个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的产品在业务管理框架、权利义务结构、风险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
69.错误监控/报告:是指商业银行监控/报告流程不明确、混乱,负责监控/报告的部门职责不清晰,相关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未履行必要的汇报义务或对外部汇报不准确(造成损失)。
70.结算/支付错误:是指商业银行结算支付系统失灵或延迟(如现金未及时送达营业网点或交易对方等)。
71.交易/定价错误: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因未遵循操作规定导致交易和定价出现错误。
72.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
73.高级计量法: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格要求,以及定性和定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74.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进行出售,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75.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客户存款或从市场获得需要的资金,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76.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
77.市场准入:是指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可以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
78.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监管人员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金融机构的账表、文件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督促金融机构合法、稳健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安全的一种检查方式。
79.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银行监管透明度,从而有效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80.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的行为。
41.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分为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风险暴露。
42.股权风险暴露:是指银行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东权益(资产及收入方面直接与间接的所有权),包括但不限于普通股、优先股(特别股)、权证、可转换债券等金融工具。
43.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时,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44.国家风险主权评级:是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主权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并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评级结果,实质就是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判断。
45.信用风险监测:是指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各种监控技术,动态捕捉信用风险指标的异常变动,判断其是否已达到引起关注的水平或已经超过阈值。
46.预期损失:是指信用风险损失分布的数学期望,代表大量贷款或交易组合在整个经济周期内的平均损失,是商业银行已经预计到将会发生的损失。
47.最大一家(集团)客户贷款总额:是指报告期末各项贷款余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各项贷款的总额。
48.风险预警: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采用专家判断和时间序列分析、层次分析和功效计分等方法,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早期预警,实现对风险?防患于未然?的一种?防错纠错机制?。
49.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
50.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51.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52.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53.即期:是指现金交易或现货交易,交易的一方按约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额的金融资产,交付及付款在合约订立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完成。
在实践中,即期通常是指即期外汇买卖,即交割日(或称起息日)为交易日以后的第二个工作日的外汇交易。
54.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期内相互交换一系列现金流的合约,常见的有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55.名义价值:是指金融资产根据历史成本所反映的账面价值。
56.市场价值:是指在评估基准日,自愿的买卖双方在知情、谨慎、非强迫的情况下通过公平交易资产所获得的资产的预期价值。
57.公允价值:是指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
58.市值重估:是指对交易账户头寸重新估算其市场价值。
59.收益率曲线:用以描述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
60.风险价值: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置信水平下,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对资产价值造成的最大损失。
61.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微小变化可能会对金融工具或资产组合的收益或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62.交易限额:是指对总交易头寸或净交易头寸设定的限额。
63.风险限额:是指对基于量化方法计算出的市场风险参数来设定限额。
64.止损限额:是指所允许的最大损失额。
65.内部欺诈:是指故意骗取、盗用财产或违反监管规章、法律或公司政策导致的损失,此类事件至少涉及内部一方,但不包括歧视及差别待遇事件。
66财务/会计错误: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在财务管理和会计账务处理方面存在流程错误,主要原因是财会制度不完善、管理流程不清晰、财会系统建设存在缺陷等。
67.文件/合同缺陷:也称文件/合同瑕疵,是指各类文件档案的制定、管理不善,包括不合适的或不健全的文档结构、协议中出现错误或缺乏协议等。
68.产品设计缺陷:是指商业银行为公司、个人、金融机构等客户提供的产品在业务管理框架、权利义务结构、风险管理要求等方面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
69.错误监控/报告:是指商业银行监控/报告流程不明确、混乱,负责监控/报告的部门职责不清晰,相关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未履行必要的汇报义务或对外部汇报不准确(造成损失)。
70.结算/支付错误:是指商业银行结算支付系统失灵或延迟(如现金未及时送达营业网点或交易对方等)。
71.交易/定价错误:是指在交易过程中,因未遵循操作规定导致交易和定价出现错误。
72.柜台业务:泛指通过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也是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的业务环节。
73.高级计量法: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机构提出的资格要求,以及定性和定量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系统计算监管资本要求。
74.资产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进行出售,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75.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客户存款或从市场获得需要的资金,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
76.风险监管:是指通过识别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种类,进而对其经营管理所涉及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评级标准,系统、全面、持续地评价一家银行经营管理状况的监管方式。
77.市场准入:是指监管部门采取行政许可手段审查、批准市场主体可以进入某一领域并从事相关活动的机制。
78.现场检查:是指监管当局及其分支机构派出监管人员到被监管的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金融机构的账表、文件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督促金融机构合法、稳健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维护金融机构及金融体系安全的一种检查方式。
79.市场约束:是指通过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和银行监管透明度,从而有效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提高银行业整体经营水平,实现持续、稳健发展。
80.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披露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