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一书,才发现绘画在儿童成长中竟然有巨大的作用。

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绘画的呢?皮亚杰说是两岁,回忆一下家中的墙,好像正是这个时候开始,孩子喜欢在墙上涂鸦。绘画是信号性功能的一种形式。它是象征性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的中介。从它的愉快功能和终极目标看,是象征性游戏;从它的力求模仿现实,是心理表象。下面,将结合我家孩子的案例,来谈谈。

前者在我家孩子身上最为明显。我的儿子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他不但在墙上乱画,而且经常在纸上乱画。每年我们都要丢掉上百张他的“作品”。因为那些画实在不成样子,所以我们从没有重视过。现在想来其实孩子是在用绘画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啊!而我们却没有给他反馈。很遗憾,那些作品都被丢掉了。

等他上学后,他的画以士兵打仗的故事为主,一场战争通常要画好几副。而我们却只是在责怪他浪费纸。他的这个习惯直到小学四年级,才满满消失了。我们一直不明白他曾经为什么那么热爱“乱画”?

运用皮亚杰的理论,他是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啊!儿童不得不让自己适应成人的世界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但是,当时我并不懂。

后来,我读到了干国祥老师写他女儿小时候热衷画画的原因,原来是孩子太孤独了,以绘画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确实,因为从小没有带孩子与同龄的小伙伴交流,我的儿子很不擅长和小伙伴们沟通。也许这就是他把所有情感都宣泄在纸上的原因吧?在我们训斥他之后,他也会气哼哼地说“我要画画”。而这个习惯之所以在四年级消失,一是因为他在新的学校和同学有了课外的活动,一块儿到小公园玩。二是因为他在学业上的进步,我们对他的批评减少了。三是,家长的转变,我们更愿意倾听他的话了。

由此看来,绘画确实有象征性游戏的功能,能够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

至于绘画是心理表象,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虽然孩子们画得是四不像,但是若听他们解释,这一竖,那一点都是现实中的人物呢!儿童绘画确实是在努力摹仿现实。

而且,儿童的绘画能力也是分阶段,逐渐发展的。

1、一开始孩子的绘画只是简单的线条,大约两三岁,称为潦草的现实主义。

2、不及格的现实主义,大约四五岁,表现为蝌蚪人,火柴人。

3、理智型现实主义:大约六七岁,能够描绘原型的理性属性,比如侧面画人脸,也要画出两只眼睛。

4、视觉性的现实主义,八九岁时。仅揭示从一个特定的透视方面所看到的东西,描绘中的物体排列是按照全面设计,并按照它们几何学上的比例绘制的。

按照这一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儿童的空间概念,是逐渐完善并发展的。一开始,他们的空间直觉只是拓扑学(地形学)的,他们对于任何形状都是用封闭的曲线代表。当然,在潦草的现实主义阶段,他们甚至还不能画出封闭的曲线。等到理智的现实主义阶段,儿童才有了临近、分离、包围、封闭等概念。正是因为这些地形学上的直觉,才使得孩子出现了投影的直觉和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观念。

根据儿童的绘画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空间认知的发展,由线条到封闭的曲线到抽象的形象。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充分的发展孩子的绘画能力,将有助于他的立体几何的学习?

那么,知道了孩子绘画能力发展的阶段,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于我自己有以下几点。

1、不会犯错,不再拔苗助长。

2、能够根据科学规律,引导孩子,给予孩子需要的评价反馈。

这是从我养育儿子的惨痛经历中得出的,因为孩子喜欢乱画,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给他报了一个画画班。每节课就是老师出示一副样例,然后带着孩子们一点一点地临摹,回家后再摹仿一副。结果孩子上了几次就不喜欢了,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有些理解了,这样的模仿不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成就感。

最后说说如何通过绘画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自然要做到读写绘。在这里分享一下马玲老师的《孩子的早期阅读课》,我想她一定是在读完皮亚杰的理论才完成这本书的,因为书中有详细的理论和详实的案例,非常适合新手爸妈和小学阶段的老师阅读使用。

在书中,马玲老师按照年龄,对不同阶段的孩子的认知发展,绘画特点、家长建议都一一描述了。这里不再赘述,只把马玲老师的读写绘流程再重复一下。

从马玲老师的读写绘的四个步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那就是家长的参与很重要。最近听樊登讲《好奇心》,他举例说,如果家长对孩子能够有正确的反馈,并且不断引导孩子,那么就有助于孩子好奇心的发展。我想,其实孩子每一种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反馈吧?

让我以问题来结束本文吧!其实每个孩子都天生喜欢画画,这就是他认知世界的方式,那为什么有些孩子的绘画的兴趣慢慢减弱了呢?